凸是榫,凹是榫。在旧社会,木材加工从来不用钉子,木材是通过榫和榫眼连接的。木匠雕刻出精细的榫头和榫眼,用力拍打,榫头深入榫眼,完美契合,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自然相连。
在过去,木匠痴迷于抛光技术,制作越来越精美的榫头和榫眼,并赋予木制品以灵魂。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气钉枪、电锯、切割机、各种木胶等工具,简化了木材制作的工艺,提高了效率。做榫头榫眼的木匠越来越少了。然而,在海口秀英区的一个小院里,木匠赖义全依然保持着他的匠心,认真钻研。
自从他年轻时投身木工行业以来,他从未放弃。他精工细作,研究榫卯结构,还原明式家具的美与精致,在反复研究中为木家具寻找灵魂。
从乡村木匠到榫卯工匠
上世纪60年代,赖亦泉出生在江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学习一门手艺是大多数男人独立谋生的必然选择。
面临选择的时候,赖亦全选择了木匠店。“在过去,工厂很少,塑料和织物家具并不流行。每家每户的日常用具,从床和橱柜到勺子和罐子,都必须由木匠制作。”他说木工一开始是个体面的手艺,是360行里很重要的一个行当,也是第一大行。
1983年,赖奕权到广东韶关,跟一个木匠学手艺。在枯燥的学徒生涯中,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从画线、钻孔到刨木板,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毕业后,赖义全回到家乡,成了一名乡村木匠。"如果你想修理或制作木制品,请告诉我,然后拿起工具箱在家制作。"靠手艺生活,虽然没有温饱的危险,但满足不了他。“做民用家具都是表面工作,没有挑战性。时间长了,就没意思了。”
1997年,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赖奕权告别家乡,来到广东中山和清家具厂打工,与明式家具结下了不解之缘。刚进厂时,他放弃了过去积累的经验。他和其他学徒一样,从最基础的图纸开始学习,按照图纸上的线条仔细打磨。“典雅精致的明式家具与简单粗糙的民间家用木材相去甚远。它更注重榫卯结构的运用和造型设计,让人感受到木质家具线条的松弛之美。”他说。
也是在这家工厂,赖义全完成了从乡村木匠到榫卯工匠的华丽转身。在工厂里,他熟悉各种榫头,从直角榫头、粽子、燕尾榫,到开榫头、闭榫头、半闭榫头、贯穿榫头和非贯穿榫头...什么部位应该装什么样的榫头,什么样的榫头和榫眼组合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效果,他在日常的比较和思考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我越来越明白,阿明风格家具的灵魂在于榫卯结合。”赖奕权说,明式家具用料极为节俭,全身无胶钉痕迹,但结实牢固,椅座、靠背、扶手相互呼应,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观赏价值,透露出一种空灵的禅意,这归功于工匠将榫卯结构巧妙融入家具制作中,构造出简约、轻盈、轻松的美感。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缺少一点努力,赖亦全会住在小山村,路过明式家具;如果他不那么执着和坚韧,就无法让自己的手艺在不断的打磨中走向成熟,从而做出精准细致的榫卯结构。
在榫头和榫眼之间寻找木制家具的灵魂
对明式家具和榫卯结构的进一步探索发生在2003年。那一年,赖义全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海南省海口市一家“黄海”明式家具厂打工。
“‘黄海’就是海南黄华丽,是制作明式家具最上等、最贵的材料,也是很多工匠梦寐以求的木材。”赖义全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海黄”时的震撼:“海黄木”的颜色从浅黄到紫色不等,色彩艳丽,纹理多变,甚至还有独特的鬼脸图案,体现出天然的审美情趣。最吸引人的是,连刨花都有一种令人愉悦的香气。
“海黄木”的珍贵地位给家具生产增加了极大的难度。赖义全介绍,“一树难求”已经成为黄华丽古家具生产者和收藏者普遍面临的困境。不仅因为“海黄”数量稀少,还因为它的木材特性,限制了家具的设计和生产。
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黄海”不仅生长缓慢,而且树型很小。市面上流通的木材大多直径只有十几厘米,直径超过30厘米的“大料”很少,长度也不理想,长度超过两米的也不多见。
赖奕权感叹:“‘海黄木’的诸多特性,让每一件‘海黄木’家具都成了孤儿。这就要求木匠‘一诺千金’,用他们制作家具时,要根据木材‘定制’加工工艺,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差错和失误。”
每拿到一块“海黄木”,赖益全都要先把木头仔细“读”一遍:根据木材的密度、硬度、纹理、弹性等自然属性,决定在加工过程中是削还是锯,是刨还是凿,来塑造木头的造型。同时,要根据木材各部分的不同功能,考虑榫设置成什么结构,是开榫还是隐榫,是整体榫还是插榫。无论哪个榫,都要对应一个榫眼,就像天地阴阳的默契。另外,制作时一定要考虑木材的热胀冷缩原理,以防天气变化和木材热胀冷缩导致家具松动或变形。
“对木材进行‘解读’和思考木材与榫卯关系的过程,也是为木质家具寻找灵魂的过程。”赖义全说,只要在制作上符合木材的特性,从抽屉到桌椅,一旦榫头和榫眼连接起来,就能承受上千斤的拉力。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完美和熟练。例如,赖奕权制作阿明风格的官帽椅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现在,技术更加娴熟的赖益全已经离开工厂,独立成立工作室,开始了“定制”家具的生涯。他把家安在画室楼上,每次有得意之作,就从楼下搬到楼上慢慢看。
二楼的客厅里,几把新落成的明式椅子一字排开,赖奕权舒服地坐在其中一把圈椅上。“S”型椅背紧贴背部,扶手跟风形成舒适的弧线。他介绍说:“除了榫卯结构,明式家具还因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而受到追捧。”
榫卯的失传与传承之路
赖亦全总是自嘲“老古董”:在追求便捷和高效的今天,依然固守榫卯结构。“只是如果我不坚持,恐怕愿意传承这门技艺的人会越来越少。”
玩笑的语气掩饰不住一丝失落。今天有多少木匠能造出精致的榫卯结构?有多少人愿意花几个月的时间做一件家具?现在人们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略了产品的灵魂,往往用木胶和气钉枪做家具,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很快就能完成,却比古典家具少了一点优雅和意味。
“榫卯结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种智慧和精神,需要后人珍惜和传承。”赖亦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目前,他仍然致力于研究明式家具的制造技术和各种榫卯结构,并不断绘制图纸进行记录,渴望书写一个有意义的关于这个时代技能传承的故事。(记者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