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美丽青海客户端讯2017年6月15日,海东市乐都区杨家山村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发电收益全部用于发展乐都区14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杨家山村用光伏收入设立了公益岗,老电工沈友义成了电站值班员。除了光伏收入,沈友宜还能领到电站维护的工资,双薪让他过上了期待已久的好日子。
与此同时,在500多公里外,22岁的藏族姑娘卓嘎·毛拉和她的姐姐索南·卓玛通过光伏技术扶贫,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大学里安下心来学习生活。2017年至2019年,卓嘎毛拉一家共获得光伏扶贫分红及各类补贴2.9万元,不仅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还通过光伏扶贫从事养殖业,实现了多渠道创收。
通过稳定持续的光伏收入,沈友义实现了在家就业,卓嘎毛拉姐妹解决了燃眉之急,贫困村有了村集体经济...丰富的光热资源为我省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种下“硬核作物”,收获“阳光财富”。从河湟谷地到三江源,从塔拉滩到柴达木盆地,我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实现了改善民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创造了中国质量最好、管理最好、效益最好、成本最低的光伏扶贫“青海模式”。
“阳光产业”让贫困户有活干,有钱赚。
11月27日,雪中送炭。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后山里,纵横排列、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仿佛给荒山披上了蓝色铠甲,电表箱里跳动的数字,是村民们的阳光“伏特”。光伏产业的发展,给了这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别样的风景,也给了村民们更多脱贫致富的希望。
杨家山村地处浅山区,自然条件差,产业单一,交通不便,是杨家山村发展的绊脚石。2016年9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对连店杨家山村发展光伏产业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发现其完全符合要求的各项条件,于是于2017年在杨家山村投资建设光伏扶贫电站。该项目投资373.53万元,装机容量300千瓦。它是一座集中式电站,电站于当年6月15日并网发电。
2020年1月9日,杨家山村光伏扶贫电站第一笔收益发放完毕,拿着光伏电站扶贫收益“一卡通”银行卡的贫困户笑容满面。“杨家山光伏扶贫电站第一笔发电收入中,乐都区政府拨付给杨家山村20万元,其中6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村集体经济;40%分给了44户贫困户,户均近3000元。”该村杨家山村第一书记徐建杰说,村委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设置了保洁、 村里按岗护林和矛盾调解。每项工作都记录为工作积分,光伏收益以工作积分的方式支付。
68岁的沈友义是村里的老电工。光伏电站建好后,村委会充分发挥沈友义的技术特长,让他负责光伏电站的日常看护和保洁,年薪3000元。在这次的收入分配中,维护光伏电站两年的工资是6000元,加上电站分红3000元,沈友义拿到了最高的9000元。沈佑益高兴地说:“我从来没想过,15年电费下来,我还能靠卖电挣钱!”我们曾经是电力的消费者,现在成为了电力的受益者。"
69岁的杨芳林在这次收入分配中也拿到了3000元。他用1600元抓了两只小猪,养在自家猪圈里。经过近10个月的饲养,这两头猪现在到了出栏的季节。打开手机上的计算器,杨芳林仔细算了算自己今年的收入:“年初的养老金、低保、光伏收入加起来大概有19000元,再加上在村里做水管工、养猪的收入,今年的收入差不多有26000元。”
近在咫尺的光伏电站,让杨家山因缺劳动力而致贫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稳定的光伏收入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村里广场、健身器材、公厕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变化很大。
目前,我省已建成四类光伏扶贫项目,装机容量73.36万千瓦。预计发电年产值8.8亿元,扶贫收入5.7亿元,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增收。受益光伏扶贫的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1.5%,受益光伏扶贫的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我省1622个贫困村通过光伏收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截至2020年10月底,47.16万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已发电10.7亿千瓦时,收入7.48亿元。 全村累计收入达46万元。
“阳光效益”把“输血”变成“造血”
阳光照进千家万户,不仅温暖了人心,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湟中区鲁沙尔镇白土庄村,一排排由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条状矩阵颇为壮观。这是西宁市湟中区“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该项目总设计装机容量为34.1 MW,由23个子方组成,约1.6 MW。该项目于2019年1月31日建成投产,实现全并网发电。收益主要用于湟中区156个贫困村16105户4925户贫困户的扶贫效果,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
“以前,村里没有工业。无论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还是为大家办点急事,都拿不到钱。如今有了光伏扶贫产业的效益,不仅村民能稳步增收,我们村干部做事也有底气和信心了!”湟中区土门关乡王沟二村党支部书记赵龙连说。
“截至目前,王沟二村已获得光伏收入28万元,其中9万多元用于村公益性岗位。”赵龙连介绍,扶贫首先要扶持,光伏收入也要按劳分配。王沟二村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保洁员、垃圾搬运工、水管工等16个公益性岗位,以公益性岗位的形式向村民发放光伏收益,实现了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目标。
赵是王沟二村的贫困户。52岁时,由于缺乏在外工作的技能,他经常碰壁。村上设立公益岗后,赵主动报名,承担垃圾运输,年薪1.5万元。
无独有偶,湟中区田家寨镇嘉宝村通过光伏收益设立了残疾人公益岗。身体残疾的包海富成为第一个受益者。2019年11月14日,他签订协议,正式走上环卫清洁工岗位,每天在村里的主干道、广场、树林捡拾垃圾,成为村里11个公益性岗位中的标杆。
截至2020年7月底,湟中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共向156个贫困村拨付资金4368万元,每村收益28万元。依托光伏收益,湟中区共设立光伏公益岗位1770个,长期岗位946个,临时岗位824个。
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地方政府将光伏扶贫收入的80%用于设立公益性岗位,就近提供当地就业。根据实际情况,我省每年新增公益性扶贫岗位2.42万个,完成预定目标的113%。光伏扶贫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形式,有效帮助贫困和边缘人口增加收入,杜绝了“都是”和政策性懒人。同时,也为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开辟了产业扶贫的新途径,成为壮大我省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新起点。
“阳光管理”打造光伏扶贫“青海模式”
在高海拔的玛多县,在一望无际的塔拉海滩,或者在东部农业区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蓝色的光伏板。然而,全省39个县市的光伏扶贫电站正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运行成本高等诸多问题。作为我省一次性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收益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惠民工程,如何更好地管理好全省的光伏扶贫工作,让这项民生工程规范高效?
省扶贫局青海省电力公司依托青海能源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大数据平台优势,积极探索光伏扶贫与大数据技术集成应用,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光伏扶贫运营管理系统和首个省级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首创扶贫电站“无人值守、少人值守”运营模式,使青海光伏开发管理走在全国省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前列。
在青海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点击一下就能看到玛多县光伏电站设备的实时状态。“我们在这里就像一个‘总司令’,集中实时监控所有电站,远程操作电站设备,将分散、扁平化的电站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区域化、集约化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运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检查电站内发电设备的健康状态和预警,远程控制故障设备,准确预测发电量。”11月26日,工作人员李维忠一上班就通过大数据系统实时查看全省电站设备运行状况。
李维忠从事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超过10年。青海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的建成运营带来的巨大变化让他感触颇深:“以集中式电站为例。以前一个电站需要7、8个人操作维护。通过大数据中心,操作人员减少到2、3人,平均每个电站每年人工成本50万元,整体运营成本降低40%以上。”李维忠说。
打开光伏扶贫管理系统,发电量、发电收入、年分配收入、扶贫受益人员名单等信息一目了然。青海省扶贫开发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主任杨介绍,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可以管理每一笔光伏扶贫资金,每一户贫困户。通过关联贫困户信息,实现对贫困户的动态管理,动态呈现扶贫收入资金的计划、兑现、实际使用情况,促进扶贫收入的分配发放精准化、精益化,使扶贫收入资金的产生、分配、发放、使用全过程在阳光下进行。
针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高寒地区产业培育困难等问题,我省把光伏扶贫作为解决贫困地区产业短缺、保障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现生态共赢的有力抓手,抓住扶贫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光伏扶贫指标,充分利用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
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块块蓝色的光伏板就像土地上培育的“绿色作物”,不断“逐日追光”,积累阳光财富,将丰富的太阳能转化为贫困户发展的新动能,为巩固我省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更加持续稳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