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哈密市伊州区新疆赞汇源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成捆的棉秆通过传送带送入喂料口,经过高温膨化处理后与青贮玉米混合,进入后续发酵工序,最终成为牛羊高营养饲料。
公司从新疆畜牧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引进相关技术,将棉花秸秆作为生产饲料的基础原料之一,建成年产8万吨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线。哈密畜牧工作站站长文立表示,下一步,哈密将继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变秸秆为宝,促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减少和避免秸秆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染。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我区的一项持续性工作。今年3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制定出台了《2022年自治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今年各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出了要求,并对具体项目实施作出了明确规定。
焦点
施肥、饲料和燃料
小麦秸秆、水稻秸秆、棉花秸秆、玉米秸秆、葡萄枝...我区农作物秸秆种类多、数量多、分布广。如何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
《方案》提出,今年各地在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过程中,要以多元化利用和农业为主,综合考虑农作物品种、种植结构、地理气候、生产生活能耗等因素。,并因地制宜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模式和主攻方向,重点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领域。
用秸秆生产肥料和饲料,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如果用来生产燃料,人们会产生疑问:是不是作为农村生活的柴火,一下子就烧了?
目前,我区仅棉花秸秆年产量就超过1000万吨。再加上其他秸秆,农村烧柴火实际上消化不了这么巨量的秸秆,还会产生烟尘污染。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燃料是指将秸秆粉碎,压制成固化燃料,供工业和民用。
2021年,新疆建材工业协会组织召开了水泥窑使用棉花秸秆替代燃料的技术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用棉花秸秆代替燃料生产水泥的技术已经成熟,成为解决秸秆处理问题的可行途径之一。
该技术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要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棉花秸秆利用水平低的问题。《方案》提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模式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模式,引导全区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这些要求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主题
构建覆盖全县的整体网络
在尉犁县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新疆绿洲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利用秸秆制作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以“秸秆+畜禽粪便”为原料,建成了年产有机肥10万吨、水溶肥10万吨、微生物菌剂3000吨的生产线。实践证明,秸秆和畜禽粪便合成的有机肥可以疏松土壤,减少板结,保护耕地地力,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农民、社会服务组织和企业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主体。《方案》提出,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大力培育秸秆“收、储、运、供、用”主体,构建县域秸秆收储供应网络,突破秸秆利用瓶颈。围绕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基料、原料等领域,发展一批市场化利用主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首先要举一反三。《方案》提出,推进玛纳斯县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示范县。在具体实施上,玛纳斯县要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有效的工作措施、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考核措施,实现秸秆的充分利用。
对于其他县市,《方案》提出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考虑秸秆资源的种类和产量、秸秆产业的基础优势和发展布局,以及禁烧面积、农民意愿、运输半径等因素,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秸秆多种利用的优先顺序,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避免资源闲置或过度竞争。
坚实的基础
促进新技术的综合利用
根据《方案》,今年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的目标是:因地制宜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和模式,完善利用体系,出台配套政策,强化保障措施,扶持和培育一批秸秆收集、储存、加工和利用的市场主体,形成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我区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利用,不断完善秸秆高水平利用的长效机制。
《方案》要求,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秸秆多元化利用,不断提高秸秆产业化和高值化利用水平。重点推进秸秆肥料利用升级,大力推进秸秆有机肥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培育秸秆商品饲料生产主体。推广秸秆固化成型、打捆、直燃等燃料利用项目。支持农作物秸秆作为食用菌基料和水稻苗、花卉、苗木、草坪基质的生产经营,扩大秸秆基化生产规模。鼓励发展建材、板材、编织、创意工艺品等。以秸秆为原料。
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规划要求,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技术力量,成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家组,开发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总结提炼县级工作模式,扩大推广范围,放大示范效应。 推进落实自治区“十四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以全县秸秆推广和充分利用为重点,量化分解指标任务; 在实施内容上,立足资源禀赋,拓宽利用途径,合理布局秸秆利用产业和收集, 储存和运输系统;在工作机制上,要明确考核方式和职责分工;在政策支持方面,需要支持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