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博物馆串起一座城

   2023-05-09 220
核心提示:核心阅读展出和还原精美文物,探索“主馆+分馆”模式,将文物融入文创产品和日常生活...山西大同立足自身特色,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博物馆之城”,呈现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同,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我们把土基、大量瓦片。

串起一座城的大同博物馆。

核心阅读

展出和还原精美文物,探索“主馆+分馆”模式,将文物融入文创产品和日常生活...山西大同立足自身特色,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博物馆之城”,呈现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同,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大同是山西特有的存在。过了雁门关,地势豁然开朗,高天轻云的雁北与津南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的“大熔炉”。漫步古都大同,在街边不经意的街角,在人来人往的广场,都充满了几千年积淀的文化气息。

如今,大同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作为全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十大古都之一,大同本身无论从地域广度还是历史深度来说,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吉福说。

文物展览、研究、修复,厚重历史的追寻。

屋顶四角悬挂的如意云清晰可见。透过镂空光影细看,“玉兔”手持杵囊药,“嫦娥”自顾自。这件雕刻精美、造型复杂的藏品是一件瓷枕,1973年在大同市平城区出土。作为元代景德镇窑的艺术瑰宝,被誉为瓷枕文物之“王”,是大同博物馆的珍品之一。

除了这个青花瓷枕,大同博物馆的名片上还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北魏蓝”。在展览主题“杜薇·陈平”中,两个闪着深蓝色光芒的玻璃碗令人叹为观止。顺着展厅往下看,就像进入了北魏的柴米油盐库:瓶瓶罐罐碗一应俱全。

“这是纯玻璃。”大同博物馆工作人员唐慧娟说:“早期中国的玻璃制品主要是铅和钡,而西方的玻璃主要是钠和钙。北魏建立政权后,平城成为连接中西的枢纽。这种玻璃制作工艺来自当时的大岳家族。”

在灯光的照射下,“北魏蓝”壶的瓶颈是五彩斑斓的蚌色。再往下,壶身有一个缺口,周围的修补痕迹清晰可见。“刚出土的时候,用支离破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唐慧娟拿出了当时的照片。这些尘封了几千年的北魏墓葬碎片,密密麻麻、不规则地叠放在一起。

文物的修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精神。“说白了,我们做的是拼接工作,但拼接没那么简单。”大同博物馆工作人员宋智慧从小在大同长大,对这里的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提前收集测量,用三维超景深系统采集表面信息,确定物质成分,然后对碎片进行识别匹配,找出属于同一物体的碎片。”宋智慧说,完成这些步骤后,还需要清洗、粘合、搭配、抛光,才能让“北魏蓝”复活。

近年来,新建的大同博物馆有一个鲜明的文化标志:地面看起来像一群火山,这是“沧桑”的地理特征,空中看起来像两条龙盘旋,这具有石窟文化的元素...“这里的好东西,一只手数不过来。”大同博物馆馆长王利民更是如数家珍:“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登上漆画屏风,艺术价值极高;以平纹青铜鼎为代表的‘浑圆仪’,体现了青铜器高超的制作水平……”

探索建设主题丰富的主分馆,串联城市记忆。

“大同各博物馆共有17万件藏品,仅大同博物馆就有7万多件藏品。而且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是有特色的。”王利民介绍,“我们探索了‘总馆+分馆’的模式,让更多的文物展示在人们面前,也有助于市民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大同。”

11年前就探索出了“总馆+分馆”的模式。当时梁思成纪念馆和平城记忆馆在大同落地。“梁思成先生与大同关系很深。他曾于上世纪30年代赴大同考察古建筑,留下了珍贵翔实的测绘手稿,对今天的大同古城保护修复工程仍有帮助。”大同博物馆副馆长段小丽说。

走进梁思成纪念馆,主题展览依次展开,展示了梁思成在大同考察古建筑的历史,馆藏的许多梁思成专著更是弥足珍贵。平城记忆博物馆守护着大同的城市记忆和文脉:古城的老影子,改革时代...穿行其中,用脚步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

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说:“实行‘主馆分馆’的办法,是解决大同市博物馆发展瓶颈、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客观需要。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坚持行政关系不变、人员编制关系不变、经费渠道方式不变的“三不变”原则,打造定位明确、运作有序、互惠互利的馆分馆模式。”

“回见天子,天子坐堂。”在《木兰诗》中,木兰回来见皇帝的地方是“唐明”。今天,北魏唐明遗址博物馆位于北魏唐明南门遗址。“我们把土基、大量瓦片、运河、石坝、柱基等文物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以‘开放地层’为展示形式,对建筑形态进行景观化,让人们对‘唐明’有更直观的认识。”段小丽介绍。

曾经“沉睡”的文物得以进入人们的视野。“针对大同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藏品类型,大同博物馆设计了近20个主题,以丰富的藏品展示了大同不同阶段的历史。”王利民说,九个不同的分支涉及红色、人物、遗址、民俗、艺术、历史等不同的类型和主题,串联起来的一座城市的故事,让大同的历史风貌和城市肌理更加清晰。

从文创产品到路灯,文物走进生活。

为了让市民更多地了解文物和文化,大同博物馆有自己别出心裁的想法。“希望把大同的历史背景呈现给大家,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王利民说。

“我们实行馆长制度。我们每建一个分馆,就成立一个3-4人的项目组。从主题表达到场地布置再到展览设计,都是由馆内工作人员完成的,很多年轻人都能很快成长起来。”段晓丽介绍,近年来,每年都有10多个专题展览,“西京印记——大同辽金元文物展”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在博物馆外,大同的历史文化已经悄然来到大众面前。大同市中心的华严广场是人们悠闲散步的好地方。夜晚,水柱从音乐喷泉中涌出,随着节奏移动,十分热闹。这个音乐喷泉中央的石柱原型是大同的国宝,是汉代的接灯。走在大同街头,有的路灯形状像松果。在每一个“松塔”上,都有许多“小山”呈锥形,原型是大同出土的汉代博山炉...

在数字化保护的大背景下,大同的文物也走得更远。“我们完成了云冈很多洞穴的数字化建模,这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开放的利用空间。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文物可以在千里之外等比例复制。用这种方法,我们已经在上海和青岛实现了展览。”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办公室主任宁波说,“文物只有走得更远,才能离人更近。”(记者乔东)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