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机器厂在江北青草坝的创建发展

   2023-05-09 370
核心提示:1933年秋,时任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热情邀请黎杰人来渝担任民生机器厂厂长。《黎杰人》记载了当年机械厂的扩建:在青草坝租赁厂房的右侧,有一块郴州的土地,宽约二十尺,从山顶到河中心,售价一千八百元,含契税。。

民国八年(1919年),26岁的卢作孚在川南江安县教书,认识了驻守川南的杨森。杨森欣赏卢作孚的才华和人品。杨森任四川督军时,提拔卢作孚为成都人教中心主任。卢作孚不负众望,举办讲座,开设夜校,增添书籍,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倡导教育救国。

民国初年,重庆商贸业活跃繁荣。四川、云南、贵州需要的棉纱、五金、百货、煤油,都是从上海、宜昌运进来的。山货、药材、生丝、盐等西南产品全部运出,航运兴盛。

卢作孚弃学经商,跑回合川,设想创办航运业。1925年秋,卢作孚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了民生实业有限公司。打造铁壳摩托艇,在重庆开辟多条航运线,民生公司发展迅速。机动船在航行过程中需要维修和保养。当时重庆有几家造船厂,只制造和修理木船,机动船只能在上海和武汉修理,费时、费钱、费力。

1927年,卢作孚在江北镇金沙门外的水月寺修建了以造船为主的民生机器厂。因交通不便,10月搬到三洞桥地藏寺,11月又因地势紧张再次搬到青草坝。青草坝是三洞桥长江边的一个大坝,上面长满了草,因此得名。机器厂成立之初,设备简陋,只有4台车床、钻床、刨床和一台16马力的柴油机。14个人。郭沫若曾称赞他为“中国左拉”,是来自黎杰的著名文学家,写过著名的小说《死水微澜》。1933年秋,时任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热情邀请黎杰人来渝担任民生机器厂厂长。黎杰人早在1918年就认识了卢作孚,同时, 他们加入了这个年轻的中国机构。他们志趣相投,友谊深厚。

黎杰人来到民生机器厂,看到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机修厂。他们决定用三年时间振兴民生机器厂。他们和卢作孚一起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包括投资50万元在青草坝修建一个码头。他大力整顿工厂风气,制定了厂规、工作细则等管理条例。同时从外省招聘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技术力量。采取这些措施后,整个工厂充满了活力。

《黎杰人》记载了当年机械厂的扩建:在青草坝租赁厂房的右侧,有一块郴州的土地,宽约二十尺,从山顶到河中心,售价一千八百元,含契税。2002年10月,我又买了一块原来租的厂房地,宽约30尺,从山顶到河中心,价格4326元,含契税。新建了翻沙车间,新建了机房,一共1万块外币。职员、工人、学徒和苦力时有增减,职员、工人、学徒和学徒的总数为165人。另外还有零工,长工,短工,没有名额。工厂买了,但大楼还没完工。随着工厂事务的扩展, 人数增加了,职工宿舍四块布。目前有三个员工宿舍:一个在三洞桥,一个在工厂后面山顶的万天宫,另一个在半山腰的新观音寺。此外,工厂左侧约半里处有一座老观音寺,是训练场地。此外,还有许多临时房屋,如食堂、厨房、洗涮处、废铁废料存放处、冷加工红炉铜木工房、铁条存放间、零配件存放间等。

民生机械厂后来发展壮大,设备增多,工种齐全,技术能力提高,承接各种船舶修理,生意日益兴隆。1933年,民生机器厂打捞出造成长江长寿段“万县惨案”的英国千吨船“万柳”号沉船。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低成本地重新建造和改进成一艘新船。其打捞重建技术震惊中外造船业。

1938年秋,武汉失陷,大批人员从重庆撤离,运往四川工厂的物资近10万吨。宜昌运不走,不断被日本飞机轰炸。卢作孚集中所有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分阶段运送,昼夜不停地赶路,不顾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所有的人员和物资赶到了重庆。船在航行中会被敌机损坏,民生机械厂日夜抢修。民生公司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机器厂有几百台机床,大部分都安在后山的防空洞里。为了保存重要的工程技术卡片和档案,在青草坝后坡上专门修建了一个独立的档案室,为三层穹顶形建筑,多拱石结构,可防敌机空袭,防潮。室内外抹石灰,屋顶覆土,土上生长草类植物,增加隐蔽性。

在其鼎盛时期,民生机械厂吸引了一批造船行业的专家和技术管理人才。

尤杨是船舶和海洋结构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专家,拥有格拉斯哥大学的一级荣誉学位。抗战时期,我来重庆找在英国留学时的学长王世全(后改名王功恒)。当时,王世全在民生机械厂任工程师,负责建造10艘木制蒸汽机川江客货船。尤杨曾在民生机器厂工作,后来到唐家沱吴淞商船学校任教。

重庆民生机械厂设计总监叶在富。1939年升任轮机长,主持设计、建造和改造川江客货船20多艘。

从成立到1940年,民生机器厂增加了一批重型设备,先后改造了许多驾驶能力较强的旧船,如“闽一”、“万敏”、“闽亭”、“闽Xi”、“全敏”、“石民”、“闽联”等。不仅修理国内外船舶,还制造锅炉和船舶。在唐家坨建厂造新船。从1939年到1943年,建造了19艘新船。仅在1940年,就修理了300艘船。1945年,职工增加到2200人,机器设备也增加到300多台,成为后方最大的机器造船厂。规模发展到30000平方米的厂房和宿舍,建成了万田、艾博、抗战、四巷、中心、富友等村。

1951年,民生机械厂完成公私合营,更名为重庆民生造船厂。后来是重庆长航东方船舶重工公司,住在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唐家坨。

作者: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