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居延海上活水来-黑河分水二十年新观察

   2023-05-09 370
核心提示:黑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李小强表示,今后仍要坚持尊重规律、系统治理的科学生态理念,统筹流域内景观、森林、田野、湖泊、草、沙、冰等自然生态要素,推进黑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流域及相关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长期维护黑河流域生态。

标题:来自居延海的活水——黑河分水20年来的新观察

黑河从祁连山穿过峡谷,蜿蜒奔流近千公里,最后在尾部进入居延海。

千百年来,黑河深深浸润着茫茫戈壁,不断哺育着河西绿洲。

但是,总资源是硬约束。只要黑河繁荣了,水的矛盾就持续了很久。

新时期,黑河流域以“变”求“生”,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

机制的转变给居延带来了新的活力。

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由于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协调,水资源纠纷由来已久,水均衡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黑河流域几经调整,形成了按农业灌溉时间每年两次从甘肃省张掖市向酒泉市金塔县丁鑫灌区放水的制度。

这种现代的“水均衡系统”仍然只规划流域中游的生产用水,而不考虑下游的生态用水。

到20世纪中叶,流域水资源的矛盾已经演变为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河越来越重。在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王旗闸村62岁的村民李荣军的记忆中,黑河沿岸的取水口曾经是一个接一个。密密麻麻的取水口浇灌着沿线新开垦的农田,吞噬着尾巴的生命供给。

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失踪。其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已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沙尘暴源地之一。

新方案旨在通过减少中游的生产用水来增加下游的生态用水。2000年8月,黑河干流“全程截流,集中排放”,开启了我国内河统一水量调度的先河。

旧的“均水制”强调生产,新的“分水制”强调生态;均水只靠强制执行,分水照顾各方利益,讲究综合施策。多年来,中游挤出了“发展之水”,给下游生态留下了足够的“生命之水”。截至目前,已向下游额济纳绿洲输送生态用水147.7亿立方米。东巨燕海连续17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0平方公里以上。鸟类125种10万余只,独特的鳙鱼重新回到视野。河岸濒临死亡的胡杨和柽柳得到抢救,沙尘日数减少, 生态环境改善,逐步形成良性演替。

产业转型打造富民新高地

中游的张掖有两个“90%”:一是黑河流域90%的土地和人口都集中在这里;第二,当地90%的用水量在农业。

张掖市水务局局长兰说,张掖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的一半多。调水方案是用40%的水满足流域90%人口的生产生活。

水资源无疑是张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有水看绿洲,无水看沙丘。但是保护生态并不是破坏生计。从此,一场“以水为本”的产业变革在这里展开。

张掖是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说起这个行业的繁荣,干部们都说也是被调水“逼”出来的。

当时当地有很多“田”。"耕作时,一排小麦和一排玉米看起来像一条条的."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说,“带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光、热、水、土资源,成就了无数亩产1吨的“吨粮田”。

当时,张掖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然而“吨粮田”的高产是以高耗水为代价的。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村民蒋回忆说,当年“带田”种植时,一亩地一年要浇十几次水,每亩最大用水量超过1000立方米。

为了给生态让路,农民咬紧牙关,放弃了高产的“带田”。

玉米制种等节水品种逐渐成为“新宠”。

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王家墩村农民毛东今年种了40亩种子玉米。他说,种玉米一年只浇五次水,绕过了四五月份的“卡脖子旱”。“一亩地收入翻了三倍!”

与2000年相比,张掖市的GDP总量增长了数倍,而用水总量却出现了“负增长”。全市总用水量由24.5亿立方米下降到19.9亿立方米,单方水GDP产出由2.81元提高到26.4元。

科技的变化为农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临泽县平川镇上千亩高效节水农田里,滴灌管像血液一样流过田野,黑色的膜下是新种的西兰花。

平川镇一工城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文说,采用高效节水技术的耕地节水节肥,每亩少用水40%到50%。“水费是按使用量收的,能省不少钱!”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测算,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每亩可节水120立方米左右,节本增效90元以上。

调水后,黑河迎来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农田节水技术升级的高峰。水从桶口流到田里,然后流到每一种作物。国家投入15亿多元用于中下游渠系节水改造,张掖等地优先采用管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张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总面积263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3提高到0.6。

节水技术不仅降低种植成本,还深度释放产能。原本被水“绑”在土地上的农民,被科技“解绑”了,开辟了一片增收的新天地。

临泽县鸭暖镇曹庄村村民王志标,以前干活“不敢出远门”,因为每轮浇水都要回家几天。家里的土地零零散散。说到浇水,全家人都要拿着铲子在田里。现在田地经过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改造,浇水的活老婆可以打理一切。王志标正在考虑去新疆挣更多的钱。

张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调水之初的2000多元,增加到去年底的17000多元。如今,张掖不仅是“治水典范”,也是“富民高地”。

观念的转变孕育了新的生态范式

经过22年的调水,黑河已经成为中国河流治理的样本。借助流域治理,黑河实现了生态系统共治,流域各方也在共治中达成了可贵的共识:上下游相互依存,保护下游的生态产品就是保护中游的生产能力。中游看似转移了一部分发展权,实际上却保留了整个地区的生存权。

河流和水源的危险是生存环境和民族生存的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央明确了新时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黑河流域更加注重系统管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同时以流域为整体,上中下游协调推进,山、河、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

通过退牧还草、围栏封育、生态移民和治理上游退化沙化草地,管理区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显著增强;中游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调水秩序改善,用水效率提高;下游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绿洲中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

黑河引水试验证明,运用系统思维协调水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科学的治水方式。河流的上中下游是群落,河流和山脉、田野、湖泊、草地、沙地、冰原也是群落;人与自然生态是共同体,生态改善目标下的区域协调和政策协调也是共同体。无论如何治水或治水,都离不开系统观和整体观。

河水沉默,凝视着千年。

目前,黑河流域资源型缺水和生态脆弱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总量短缺与各类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黑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李小强表示,今后仍要坚持尊重规律、系统治理的科学生态理念,统筹流域内景观、森林、田野、湖泊、草、沙、冰等自然生态要素,推进黑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流域及相关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长期维护黑河流域生态安全和人水和谐。(参与记者陈斌、雷)(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