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总是在那里,空气总是新鲜的."近年来,在辽宁人的“朋友圈”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蓝天如洗,三五亲友在绿地上支起帐篷,自得其乐。
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全省重点工作和民生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和安排,进一步压实责任。城市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机制,狠抓落实。生态环境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打击全省违法排污的高压态势。
辽宁是工业大省,石化、钢铁等主导产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污染在天上,根源在地上。只有抓住了根源,治理才能有效。
深化行业治理。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碳减排,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程加快。
在鞍钢,投资3.18亿元的炼铁厂西区烧结添加活性炭项目已进入热态调试阶段。“调试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指标将达到超低排放标准。”鞍钢安全环保部环保总监孙大鹏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加快进度,计划2023年底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届时,细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将分别比2020年下降17%、32%和22%。
鞍钢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已督促重点钢铁企业完成214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到“十三五”末,全省基本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涉及装机容量32906兆瓦;通过超标淘汰、清洁替代、深度处理等方式,整治工业炉窑5101座。
“绿色不是约束,而是方向”,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数字显示,凌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我省21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
打好“蓝天保卫战”,优化能源结构,是着眼长远的“关键举措”。
“风吹车绕,风吹幸福。”在大连庄河市,“海上风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2020年11月25日,庄河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满负荷并网发电,成为东北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十三五”期间,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从1248万千瓦增加到2194万千瓦,装机占比从29%提高到37%,发电量占比从18%提高到31%;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9.2%,为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北方,每个供暖季都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辽宁大力实施清洁供热改造,成效显著。到“十三五”末,全省共拆除燃煤锅炉2.1万台,改造燃煤锅炉1427台,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替代散煤200多万吨。沈阳、营口、阜新、盘锦纳入中央财政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范围,供热领域污染减排和碳减排有序推进。
不仅是供暖,交通也在稳步向“绿色”前进。目前,辽宁绿色交通大省已有491个配套项目通过国家验收。“黄标车”全部退出运营市场,全省出租车和公交车新能源汽车比例分别达到99.7%和86.8%。
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背后都是系统治理和精准治理的力量。
为强化治理效果,辽宁连续开展20个空气重污染区域治理,建立“一区一案一源一策”清单,实施200多项综合治理措施。全面实施工业企业分级分区管理,将3387家环境管理水平高、民生保障好的企业纳入白名单,精准制定1.2万家企业3万个生产流程的差异化减排措施。秋冬季实施空气质量保障、快速预警、快速处置、快速减排的快速响应机制,14个城市重度污染天数明显减少。
一系列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硬措施,换来的是“蓝天保卫战”的亮眼成绩单:2021年,辽宁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321天,比2015年增加47天。今年一季度,环境空气质量再创佳绩,平均浓度改善28.3%,优良天数增加14天。
成绩只能标志着过去,“保卫蓝天”的新征程已经开始。今天,辽宁正着眼于减污减碳的合力,长期持续努力,朝着“十四五”改善空气质量的新目标迈进,努力让辽宁人民享受更多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