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淮北党政代表团两次到徐州考察。“我就是来探亲的。”淮北市领导说。
“走亲戚”这个表达既深情又生动。
且不说发源于徐州的汉朝文化在淮北大地上同样辉煌,且不说淮海战役两地一盘棋,更不说徐州与淮北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只是交通——从徐州到淮北开车不到一个小时。与亲戚保持真正的距离。
车道上,路两边不时闪过一排排杨树和红瓦房以及一望无际的麦田,徐州和淮北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远处废弃的烟囱和关闭的煤矿,似乎也在诉说着这两座城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基地的古老风光。走进大街小巷,“官湖”(徐州、淮北、苏州等地,意为“可以,可以”)四个字在耳边回荡,香喷喷的锅鸡羊肉汤让人“误以为淮北是徐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融合,让两座城市越走越近。
其实,许槐之间的“探亲”历史由来已久。20世纪50年代,在淮北煤田开发过程中,徐州从人力、物力、技术上大力支持淮北建设。上世纪70年代,淮北电厂建设过程中,徐州电力系统给予了大力帮助。
2011年,时任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牛桥涛率团到徐州考察。此后,两地党政领导多次互访,让淮北和徐州“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淮北市有100多家徐州企业,徐州籍企业家和工人超过1万人。金鑫电动车、贾伟健康科技等徐州投资项目落户淮北市杜集区。杜集区借助区位优势,打造“飞地经济”,杜集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主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杜集区端元镇徐州产业转移企业占40%左右。医疗保险、房地产和其他 涉及民生的“跨省”项目,进一步拉近了两地的“心理距离”。去徐州消费、就医、就业、上学、购房,已经成为很多淮北人的选择。
频繁的行走,激活了两地发展的“活水”。在淮北做生意的徐州人老吴深有体会:“这几年淮北变化很大,特别是环境越来越好,城市变化很大。”老吴的感受在2022年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验证。淮北市GDP突破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0%;吕金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采煤塌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城市形象从黑灰的煤城变成了生态优美的城市。
但是,淮北和徐州在发展上还有很大的差距。2021年,淮北市生产总值1223亿元,同比增长3.4%;2021年,徐州以1亿元的价格成为涨幅8.7%的“双料冠军”,成为淮海经济区第一城市群。
接下来,“亲戚”该怎么“走”?徐州和淮北都在思考和探索。
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徐州和淮北地理相邻,对口帮扶自然来了。此前,2021年1月,淮北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上,明确淮北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高水平战略定位。2021年9月,淮北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以长三角一体化为最大契机,加强政策对接、板块联动和产业承接,深化淮徐战略合作,提高“双招双引”成效, 加快园区的改革和创新。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项目已列入淮北市“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淮徐高速公路开工。今年通车后,从淮北市到徐州市会更快。
开车去离淮北市不远的吕金虎湖,看看湖的周围。可以看到山和水,就像徐州磐安湖的湖光山色。两个湖,都是建在采煤沉陷区的人工湖,成为了两座城市的标志性风景,为两座城市的转型描绘了绿色发展的“底色”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