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重磅发文:组建河南豫健体育集团,培育2~3家体育领域上市公司

   2023-05-09 320
核心提示:(责任单位:省体育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局、省政府国资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机场管委会)(十一)加快释放体育消费新动能。(责任单位:省体育局、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机。

【大河财经立方讯】7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加快推进体育河南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化,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8.5%;县(市)以上城区全部建成“两赛三馆”(体育场、室外运动场地、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综合体),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乡镇、行政村健身设施配置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

关注工作任务:

到2025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70个以上,每万人足球场达到0.9个,有条件的地方达到1个以上。

充分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围绕群众构建武术健身组织网络,推动武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城镇、进企事业单位。

继续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比赛,举办国际武术赛事,构建特色鲜明、多元多样、规范有序的武术赛事体系。

Vigorously develop Wushu industry, support Wushu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rademark registration and patent appli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ushu industrial bases in Dengfeng and wen coun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bas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Henan Province, encour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ffer Tai Ji Chuan, Shaolin Boxing and other majors,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Wushu talents.

➤弘扬以少林拳、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不断扩大中国功夫品牌的国际影响。

➤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组建河南豫健体育集团,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体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积极引进国内外体育知名企业、品牌和项目连锁发展,培育2—3家体育领域上市公司。

方案全文如下:

加快建设体育河南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体育河南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体育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康、竞技出彩、推动开放、产业发展、文明建设等综合功能,加快建设体育河南,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贡献。

(2)主要目标。适应全民健身需求多元化、科学化、信息化、一体化、生活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化,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8.5%;县(市)以上城区全部建成“两赛三馆”(体育场、室外运动场地、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综合体),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乡镇、行政村健身设施配置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全民健身组织不断壮大, 每万人拥有1个体育社会组织,每千人拥有3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项目更加丰富。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打造了具有河南特色的优势体育群体。更多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力争在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在第15届全运会上保持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具备承办大型综合性全运会的能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体育文化更加繁荣,对外交流更加活跃。

二、主要任务

(1)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加快河南省体育综合训练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各地“两赛三馆”建设。依据法律法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城市闲置土地、河湖、沙滩、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多功能复合健身场所,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升级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努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70个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达到0.9个, 有条件的地方将达到1个以上。落实成套居住社区配套标准,优先规划建设离社区较近、无障碍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公园)、健身房、小型足球场、篮球、羽毛球场等健身设施。推进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升级,城镇和行政村健身设施达到100%。优化公共体育场馆应急疏散(危险)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开放, 机构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监督评估。(责任单位:省体育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机关事务管理局、乡村振兴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2)完善全民健身竞赛体系。增加赛事服务供给,提升赛事服务质量,以全民健身赛事引领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举办第十四届河南省运动会,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工人运动会、老年人健身会,开展网上全民健身赛事,扩大高水平赛事覆盖面。制定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奖励办法,鼓励各地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每个设区市至少培育一项品牌赛事。继续办好关羽足球联赛、城市男子篮球联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联赛、气排球联赛等群众性“三大球”联赛。 并提升乒乓球公开赛、羽毛球公开赛、自行车公开赛、网球锦标赛等品牌赛事的影响力。举办龙舟赛、城市坐标定向越野赛、群众性登山健身大会等特色赛事,办好传统民俗体育比赛和农民体育健身比赛。支持城乡居民开展自发、自组织、自愿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居民广泛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次联动的社区体育赛事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体育赛事。每年举办全民健身省级品牌赛事30场以上、市级赛事200场以上、县级赛事2000场以上,带动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万次以上。(责任单位:省体育局, 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民族宗教委、总工会、团市委、省妇联、残联、教育厅、农业农村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3)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多元化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小额多样、就近方便的原则,围绕群众组织体育健身活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统和新兴竞赛模式。大力发展步行、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广场舞、跳绳、自行车、登山等群众基础好的体育项目。推动武术、围棋、龙舟、龙狮、毽球、风筝、中国式摔跤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积极培育街舞、户外徒步、体育舞蹈、航空、水上、射击、射箭、击剑、轮滑、电子竞技等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色的体育项目。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育活动, 普及广播操,休息健身等。,并加强员工健身服务。充分发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自然资源优势,举办冰雪旅游节、冰雪嘉年华、冰雪文化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冰雪健身活动。到2025年,全省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将超过300万,带动1800万人参与冰雪运动。(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总工会、文化和旅游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4)提高科学健身水平。推动体育与健康融合,倡导“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将体质健康管理纳入居民健康管理内容,推动健康管理的推进。推广社区体育健身干预措施,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健康岗”和社区模块化健身房,培训社区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零距离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打造健康管理典范。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健身指导能力培训,培养具有制定运动处方和健身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到2025年,5,000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将被培训成为科学的健身教练。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智库,鼓励体育专业人员进入校园和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参与健身科普活动,促进全民共享竞技体育成果。依托数字体育平台,推广简单、科学、有效的家庭健身方法,举办网上科学健身讲座,传播体育促进健康的知识。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不少于20万人次的体质测评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走基层,送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不少于10万人次。(责任单位:省体育局、卫生健康委员会、 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空港地区管委会)

(5)深化体教融合。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开好体育课,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内外体育活动。推动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冰雪进校园,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体育人口,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整合体育系统和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体育服务,努力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不足的问题。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制度,选拔优秀教练员, 运动员和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进入学校指导体育教学和开展业余训练。鼓励优秀运动员和体育明星走进校园和课堂,发挥示范和激励作用,激发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继续开展小学生“黎明”、中学生“晨光”、大学生“华光”等体育活动,办好亲子体育、寒暑假和家庭体育。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以锦标赛、锦标赛、分赛为主导的精英竞赛体系, u系列和俱乐部比赛。鼓励各地抓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规范发展传统体育特色学校。落实《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设置与管理指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体育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六)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健身服务。贯彻老年友好理念,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统筹规划建设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设施,支持社区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建设一支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结合生产劳动和地方文化,开展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的广泛开展,普及适合残疾人的康复体育项目、方法和器材,设立残疾人自强康复健身示范点, 并组织“残疾人健身周”等活动。丰富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和形式,提高妇女体育活动参与率。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将健身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工会的作用,鼓励工会每年组织各种健身活动。(责任单位:省体育局、总工会、妇联、残联、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7)做大做强功夫体育。深入挖掘以少林拳、太极拳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资源,培育传统体育品牌赛事,积极推动传统体育发展。建立健全武术标准体系,完善武术等级评定机制,提高技能训练、赛事服务、装备制造的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围绕群众构建武术健身组织网络,推动武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城镇、进企事业单位。继续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比赛,举办国际武术赛事,构建特色鲜明、多元多样、规范有序的武术赛事体系。大力发展武术产业, 支持武术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加强登封、文县武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太极拳、少林拳等专业,培养专业武术人才。弘扬以少林拳、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不断扩大中国功夫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直属机关省委、省教育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8)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统筹奥运与非奥运项目、夏季与冬季项目、优势与潜在优势科学发展,形成和巩固武术、自行车、水上、重竞技、田径、球类、射击等优势项目,提高核心竞争力。探索制定竞技体育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外交流机制。提高以教练员为核心的“训、科、医、教、服”复合型管理队伍建设质量,完善体能训练软硬件设施,提高优势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 关键项目和关键运动员。促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心理、医疗和康复保障。全力备战和参加第33届夏季奥运会、第19届亚运会、第15届全运会等重大赛事,争取更多运动员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建立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构建反兴奋剂教育和预防体系,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和“零容忍”。(责任单位:省体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机场地区管委会)

(九)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输送机制,加强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力量承担省级专业队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任务。开展省市共建重点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进一步发现、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支持高校办学和联合办学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武术等高水平运动队。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支持、管理、服务和监督体系, 引导其健康规范运行和安全有序发展。推进体校改革,提供充足优秀的文化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体校向社会提供体育训练、教学和指导,拓宽体校办学方向。建立优秀省级教练员到基层体校任教的机制。(责任单位:省体育局、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市场监管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十)促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为主导,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培育100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发展航空体育产业,促进航空竞赛与表演、体验与休闲、航空培训与航空产品制造的协调发展。依托“三山两江”(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黄河、淮河)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登山、攀岩、徒步、自行车、冰雪等户外运动产业, 建设30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推动射箭、游泳、瑜伽、武术等体育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组建河南遇见体育集团,支持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体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专业化、创新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品牌和项目进行连锁发展, 并培育2-3家体育领域上市公司。完善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标准体系,加强体育技术技能、场馆设施、器材装备、职业资格和安全规范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省体育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局、省政府国资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机场管委会)

(十一)加快释放体育消费新动能。鼓励各地创建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百姓受益”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通过各类赛事促进假日消费和夜间经济发展,关注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技能培训、体育旅游等新消费空间,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继续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激发群众体育消费热情。聚焦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潜在消费群体和家庭消费趋势, 加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量身定制、定向推送和精准配送,培育优质体育消费群体。(责任单位:省体育局、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机场地区管委会)

(十二)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赛事运营和竞技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健身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完善多元化体育赛事组织运营模式,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服务力度,发挥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政府主导的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变。充分调动高校、社团、 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运动队建设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职业赛事。(责任单位:省体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和机场地区管委会)

(十三)推进体育对外开放。积极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引进2-3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体育赛事和优质体育赛事。继续办好WTA郑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继续申办ITTF巡回赛,发挥体育在促进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全国性体育协会和知名体育公司的合作,大力引进和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创新与国外体育组织、俱乐部、院校的交流合作方式,在人才培养、科学训练、医疗康复、体育中介、赛事运营等领域开展合作。鼓励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 并支持郑州、洛阳等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国际体育城市。(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委外办、省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机场地区管委会)

(十四)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加强对体育发展历史沿革和文化的挖掘整理,加大对优秀体育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力度,发挥体育明星和队伍的正能量。组织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开展公益活动,倡导进取、有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为新时代的中原汇聚精神力量。积极发展具有中原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的推广。注重武术、龙舟、象棋等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开展体育文物的普查,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 档案和文件。加强优秀体育文化创作,积极创作具有时代特征和河南特色的优秀体育电影、音乐、书画、雕塑等作品。(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和旅游厅、广电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机场地区管委会)

第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河南体育建设工作专班、省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推进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作用,统筹推进河南体育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各地要把河南体育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本地实施的具体措施。各级体育、发展改革、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健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2)促进职能转变。深化体育领域“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进一步明确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中心和体育协会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推动体育行政部门由“办体育”向“管体育”的职能转变,加强统筹管理和行业监管。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体育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维护体育市场秩序。

(3)加强政策保障。落实支持体育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和购买服务力度。制定重大体育赛事奖励办法,完善退役运动员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

(4)加强科技赋能。加快实施体育领域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以“数字+体育”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各方面深度融合,建设覆盖省市县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精准的体育健身服务。建立省级体育数据库,加快体育信息转化。

(五)严格责任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要求,逐年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逐级压实责任,跟踪推进落实。要完善动态监测和多方评估机制,严格监督实施过程,建立专家评估、社会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多方评估机制,确保和促进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编辑:陶审核:李震导演: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