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30年来,在九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一幅蝴蝶崛起、繁荣、执着、离去的历史画卷。3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九江经济开发区拉开了建设的大幕。第一铲土播下希望,第一个项目随着春潮汹涌而来...在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上,中外客商在这里安居乐业,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集群发展。30年的拼搏进取,谱写了一曲发展赶超的时代之歌,一座具有凝聚力的现代化新城、产城崛起于长江之滨。
30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九江经开区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区人民,坚持开放改革、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践崛起,扎实推进“1+9”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升级、开放平台提升、改革创新、魅力城市示范、幸福民生等“五大工程”。30年来,园区营业收入从初创期的7600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1464亿元;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1537万元几何增长到2021年的110.15亿元;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5%...
坚持这个项目30年在这个地区建立一台新机器
1992年,面对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加快沿江内陆地区发展的良好机遇,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九江开发区,位于八里湖畔,控制面积5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开发4.5平方公里。
建设区域之初,按照“以老城区为基础建设新区,以招商引资促发展”的原则推进开发建设。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了1.8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区内项目76个,总投资13.4亿元。一时间,人才、商人云集开发区,成为各方投资者创业的热土。开发区顺势而为,大繁荣起步。就在开发区踌躇满志,飞速发展的时刻,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随后是1998年的罕见洪灾。面对诸多困难,开发区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积极寻求良好的发展战略,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二次创业”理念,坚持“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着力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全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30年来,九江经开区始终把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抓住新基础设施、双循环、数字经济等发展新机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100 50 20”工程攻关。亿级项目接踵而至,其中固定投资100亿元的智能玻璃纤维制造基地项目,带动经开区在新型玻璃纤维材料细分领域形成错位互补集聚。投资200亿元的电解铜箔项目,正在加速实现100亿本地产能,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铜箔制造企业...目前, 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31家,“四个一”企业近400家,其中规范工业企业183家。
重装再出发,锚定产业,发展区域,开创新局
立足发展新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九江经开区巨力产业主赛道正全力以赴打好项目“大会战”,在改革“大浪”中争创第一,在开放“大格局”中突围,最终营收3000亿,力争进入全国50强,力争实现“全市三分之一工业”。
那时候,30岁的画发展出了新的未来。九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审时度势,围绕“争取最终营收3000亿元,力争进入全国50强”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电子电器、石化炼化一体化、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3+3”产业方向, 以电子电器、石化炼化一体化“双百亿”产业培育工程为导向,按照“高屋建瓴、链群配套”的原则,狠抓产业链头部企业、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大力开展链主招商、资本招商、活动招商、佣金招商、科技招商、联动招商。 力争每年签约500亿元以上,投资200亿元以上。到“十四五”末,新引进投资项目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项目为王,行业重要。九江经济开发区在招商引资的同时,高效推进项目建设,以专班、专群、专人的“三专”服务机制为抓手,全力支持第一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从玻璃纤维细纱、电子布、电子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电子材料到智能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加快九江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炼油+PX+PTA+PET+终端产品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投资200亿元的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固定投资100亿元的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以及投资60亿元的华源新材料项目如火如荼;艺声科技、杨明电路、科翔电子、锐志机电、TCL空调、艾美特电气、恒通电子等一批产业链骨干企业蓬勃发展;海淘跨境电商产业园、量子通信产业园、华秋电子等一批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有望发展。
同时,九江经开区全力推进发展改革双“一号工程”,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努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示范区,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集聚区,发展环境最佳的数字经济项目落户首选区,力争实现2025年目标。 大力推进服务机制改革,创新“一指解决”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吹哨、园区跑腿、部门报到”, 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积极推广“标准地”供地模式,推行“宽容审批+承诺制”,深化“联合审批”,试点“拿地开工”改革,加快项目建设;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驻场服务2.0版本,提供全流程、全领域、全方位服务,努力营造温馨清爽的一流营商环境。
奋进,新征程,巨力,开放生活区,创新效应
战略是因势利导,发展是与时俱进。九江经济开发区立足于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一江一海的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格局,以园区为平台、产业为主体、港口为通道、物流为血液,打造“四位一体”开放平台和运营枢纽,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坚持科学规划园区布局,九江经济开发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科学规划布局六大园区板块,构建“一重双向三提升”的开放平台格局。“一重”即以综保区为重点开放前沿阵地,着力打造电子工业制造基地、大宗商品集散基地、跨境电商龙头基地和保税检验维修基地。“双向”即以城西港和石化产业园为突破口,建设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实施“全园扩容”行动。城西港努力打造港城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石化产业园着力打造炼化一体化的产业承载平台。“三提升”即提升科技产业园、汽车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平台,逐步退城入园,主要发展三新经济、总部经济、高端制造、科研教学、现代服务等高端业态,积极融入产城高度融合的中心城市布局。
深化港产融合,充分利用九江经济开发区长江黄金水道,科学布局港口、物流、运输功能,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积极规划推进滨江西大道贯通工程,完成新开河大桥建设,运营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沿港布局物流用地,建设王家宝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产业、交通、物流、港口有序对接,打造区域一流综合交通物流枢纽,集聚形成区域航运中心核心区,助推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放大政策极化效应, 依托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政策和综保区平台,大力推动一批各具特色的跨境电商平台做大做强,发挥菜鸟中心仓辐射作用,全力支持综保区跻身全国50强。积极配合自贸区申报,推进综保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先行先试。
龚建新时代产城强融合谱新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产业让城市充满活力。九江经开区坚持以产业聚人气,以人气兴城市的理念,优化生活配套,完善功能配套,以人产融合、和谐共生的思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新城。以沿江跨河通道规划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城西港区三期建设,积极推进跨江合作,发展“飞地”园区,实现城西港区产业集聚区与主城区生活区的强互动。加快产城融合与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城建项目, 建设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让园区产业繁荣、精彩、有活力。
九江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进城市功能提升和品质提升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拆墙揭绿”等工作,推动九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充分发展“首店经济”,激活夜市经济、节庆经济、网络名人经济,创造新的消费力量,掀起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消费虹吸效应。全力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坚持“外防投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努力集团化办学,全面实施“双减”工作,构建“开放中学习”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双一流” 教学条件和质量的品牌。10年来,全区教育投入近20亿元,新增学位1.1万个,解决了1.8万多名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回顾过去的奋斗之路,展望未来的奋进之路,九江经济开发区人将坚守建项目区、建产业区、开生活区、产城融合的初衷,汇聚新的目标展现新的业绩,以重锤抓落实, 在“营收3000亿元、争创全国50强”、高标准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新进程中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20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