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母亲河”,十年换新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作出部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提出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要求。
泾河,是黄河二级支流,是平凉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泾源县的泾河奔腾而下,一路向东而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平凉大地的兴衰变迁。
眼下正值临河看景的好时节。沿中心城区滨河路自崆峒山下一路向东前行,清风阵阵,水鸟翩跹,一幅"天蓝、地绿、水清、岸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与"水"打了半辈子交道,市水务局城区河道管理站原站长潘新民早已习惯了每天到河边去转一转。工作30余年间,他一路见证了泾河的蜕变,更清楚地记得泾河数次治理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开发建设步伐日趋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泾河的依赖和索取日益强烈,河道采砂、偷排工业废水、乱倒城市污水垃圾、围垦种地等行为带来的河道问题,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平凉人民头上。"荒草遍野、沙丘林立、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偶尔路过的人无不掩鼻。"潘新民说,从那个时期过来的平凉人,都对泾河有着一段并不美好的记忆。
当时,潘新民刚刚从四川水利学校毕业,分配到平凉水利部门从事水利管理工作。每次听人说起泾河,他心里都很不好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泾河一到汛期就被水冲毁,甚至有一段时间,泾河洪水断面减少到25%,对城市防洪威胁很大...
平凉人依水而居;平凉城依泾河而建。保护泾河,既是保障福祉的生活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保护泾河的重要性,都把泾河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规划。潘新民和所有的“治河人”一样,日夜奋战在一线,摸索总结治河经验,探索治河之道,各种方案、资料、数据也堆满了资料室。
“受限于认识、经济、治理标准、治理方式等各种原因,泾河虽然治理了,但大多是‘治头痛医头,治脚痛医脚’,往往‘新伤’刚刚好,‘旧伤’又重现。防洪标准低、河道淤积、泄洪能力差的问题依然存在,泾河的尴尬并没有真正改善。”说话间,一丝遗憾掠过潘新民的脸庞。当时,因为专业技术突出,作风务实,他已经被调到市区河道管理站。找出并采取最适合泾河的治理方案,是21世纪初“治河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转折点出现在十年前。当时,我市依托河道支流整治工程,进行河道防洪,实现了泾河干流11个断面防洪,总长88.6公里,新增堤防92.6公里。这次平凉中心城区段(崆峒水库至新河)基本上50年一遇,泾川县城区段基本上20年一遇,其余路段全部10年一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全面提升,“母亲河”对城市安全的威胁基本解除,缓解了中心城区群众的用水生活,潘新民等人也重新夺回了“河道管理权”据统计,2011年以来,共修建堤防162.9公里,累计投资3.47亿元。2016年, 党中央启动“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河长上岗,机制到位,全市所有河流都有健康卫士。和所有的河流一样,泾河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的管理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顺势而为,借东风。自此,平凉将泾河治理列为建设绿色开放繁荣平安幸福新平凉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展现出漂亮而丰硕的成果:关闭取缔河道采砂点,修订出台《平凉市河道建设和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加强河道建设和采砂管理,确保行洪畅通,从根本上解决遗留问题;排查治理入河排污口,加快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逐步封堵或减少城市生活污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八沟一河”的治理 在平凉市区更加精细化,城区黑臭水体彻底消除;利用崆峒水库补充和调节泾河生态流量;加大环境监测频率和执法监督问责力度...泾河正逐渐展现出它原有的精彩面貌。
“综合运用生态手段,疏浚河道,加固加高河堤,重建水生态,建设休闲健身景观,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场所,是以系统思维推进泾河治理的重要实践。”潘新民说,多年来,平凉投入巨资治理泾河,一代又一代各级“水利”人为了实现“治一条河,提升一座城”的目标,默默奉献。目前正在实施的泾河综合治理工程,是将泾河治理与区域长远发展规划协调、衔接、融合,努力达到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提升城市品位,服务城市经济发展。这就是泾河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不仅要让泾河重现美丽画卷,还要让人们享受美好富足的生活。
随着泾河治理工程的深入,这条曾经破败不堪的河流现在又恢复了年轻的面貌。蜿蜒的大堤、郁郁葱葱的河岸、美丽的河流,像一条华丽的丝带,串起陇东大地,托起沿海城市的美好梦想,一路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