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10年的不懈努力,文化引领时尚、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为努力推进“一优两高”、加快建设新青海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文物保护和利用全面推进。
截至2021年底,青海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2个,10年间增加83个,共演出4.2万场,观众2664.51万人次。青海有37个艺术表演场所,比10年前多了14个。在艺术创作方面,青海立足本省实际,挖掘本土资源,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舞台艺术作品。先后创作制作了生态舞剧《河源》、民族舞剧《唐卡》、《格萨尔王》、现代京剧《人生如夏花》、《七个月零四天》、花儿风情歌舞《白牡丹》、平弦戏《绣河湟》、《魂之宝藏滩》、《拉面哥变奏曲》、儿童杂技剧《精灵队》等大型优秀剧目。民族舞剧《唐卡》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提名。原创儿童京剧《藏羚羊》 创造了“十年演出千场”的奇迹。
青海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为人民送去优质文化工程。深入实施文化进村入户、文化惠民卡等惠民工程,组建100支美丽青海文艺轻骑兵队。10年来,全省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文化活动9.02万场,服务群众3935.7万人次,为5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管理员。2019年,青海省群众文化演出推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并在西宁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青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可移动文物31279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1439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名镇1处,名村5处,传统村落123处。
近年来,青海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全省文物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积极推进“考古前置”,实施30多个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青海革命文物和石窟寺调查,公布第一批青海革命文物37处;喇家遗址、热水墓考古发掘入选“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都兰热水韦雪一号墓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10年来,青海的博物馆体系不断优化。目前,全省有39个博物馆和纪念馆。其中,文化文化系统国有博物馆24家,国有行业博物馆2家,非国有博物馆11家,纪念馆2家。《宗珊水源路奔流——一带一路青海》《河源人类史前文明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展览推介活动一等奖,《唐蕃古道——七省精品文物展》入选国家文物局重点展示项目,《多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非遗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旅游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河湟刺绣、贵南藏绣、青海花卉、热贡艺术...在青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千百年的传承凝聚着一代又一代青海人的勤劳和智慧。青海现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61个,代表性传承人3160人,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8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3人。
10年来,青海各级传承人参与演出千余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3000万;分类保护和系统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国家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藏文化(玉树)和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海西德都蒙古族、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区域整体保护更加有效;成立33个非遗扶贫就业作坊,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带动约5万人和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间接带动从业人员约10万人,人均月收入约2300元;围绕“十个一”, 扎实推进河湟文化保护的传承与弘扬;印发《绿色刺绣推广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绿色刺绣“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新生活。
10年来,青海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青海接待游客39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达到349.9亿元,同比增长20.7%。目前,青海已培育文化旅游企业9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52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个,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夜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营业收入484.6亿元。
10年来,青海不断打造“美丽青海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展示了青海文化、风韵和魅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青海将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制定《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冰雪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普查资源16146项;祁连互助土族家园公园、阿东所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银潭-原子城、茶卡盐湖景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推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如三江源之旅、 雪山探险之旅,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旅游厕所革命”继续推进,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25座,修订颁布《青海省旅游厕所管理办法》。
文学与旅游的融合,
让优势与文塑旅游重叠
在7月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展位以“美丽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主题,设计了青海自然风光、非遗传承保护、地方特色美食、精品旅游线路。一千多种色彩斑斓的民族手工艺品如清绣、唐卡以及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亮相展会。
三年来,青海出台了30多项文化旅游政策,实施了1400多个文化旅游及旅游相关项目,累计投资726亿元。2020年,青海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高质量编制了“十五”等9个专项规划,出版了《黄河视野中的河湟文化》。青海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域。
2021年11月3日,青海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发展布局、丰富产业体系、完善设施服务、保护资源环境、加强宣传推广、实现共建共享等六大重点行动和28项具体措施。今年2月,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任务分工,明确工作措施、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确保高质量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取得实效。(刘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