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王雪上海报道
中报结束,氢能源a股上市公司交出了整体营收增长但仍需精耕细作的成绩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2022年上半年氢能58家上市公司累计营业收入约7341.99亿元,同比增长35.57%。归母净利润约377.17亿元,同比增长17.69%。
整体来看,营收规模和净利润的增长是今年上半年国内氢能行业的真实写照,a股氢能上市公司的盈利点集中在非氢领域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文件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相关企业也在技术国产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高昂的成本仍然是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拦路虎”。
氢能业务的一般未实现利润。
“氢”风速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布局氢能赛道,仅半年时间,58家氢能上市公司整体营收规模已超过7300亿元。这意味着,2022年全年,这些氢能上市公司总营收突破万亿。此外,9月初,油气“巨头”中国石化发布了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加快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力争长期领先世界。
仔细研究发现,大部分氢能上市公司的盈利点仍然集中在非氢领域。龙蟠科技、美锦能源、Yeti、嘉华能源、宝丰能源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主要是传统业务有效。
龙盘科技2022年上半年营收60.1亿元,同比增长371.12%,增速排名第一。公司传统业务为销售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和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9.72亿元,占总收入的99.37%。而且龙蟠科技去年正式进入氢能轨道,致力于燃料电池催化剂、PEM电解水制氢设备、IV储氢瓶材料的研发。
氢能业务微利或普遍亏损是事实。Yeti股份的氢能业务处于导入期,专注于燃料电池空压机和氢循环泵核心技术的研发,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公开资料显示,公司上半年氢能业务收入为-427万元,净利润为-426.6万元。
美锦能源布局了氢能全产业链,构建了氢能上游存储、运输、加工产业链;打造中游膜电极-燃料电池堆和系统-整车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链;下游推进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即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然而,位于产业链中游的美锦能源子公司飞驰科技已经连续两年亏损,2021年上半年亏损约2855万元,今年上半年亏损4249万元。
虽然美锦能源在氢能行业动作不断,但对业绩贡献不大。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锦能源氢能和新材料业务收入3.08亿元,仅占其营业收入的2.3%。
“各地密集推出氢能政策,工业储运应该在快速发展。大量企业也跨界涌入氢能掘金。但目前真正受益于氢能的企业并不多,甚至没有,盈利点仍然集中在非氢领域。”某券商机构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被称为“氢能第一股”的宜华通已经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今年上半年,宜华通再次亏损6000万元。应收账款越来越大,库存高企,毛利率下降,是公司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为了回笼资金“造血”,易华通再次抢滩港股市场。
在宜华通被亏损困扰的时候,京股因为净利润9倍暴涨被称为氢能领域的“黑马”,创造了21天14板涨停的“神话”,股价从7元涨到28.8元,被称为氢能的“妖股”。公开资料显示,精诚股份正在研发复合气瓶、加氢站和供氢系统,但氢能业务收入并未在半年报中落地。
“目前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的市场化销售机制。还是要靠政府下订单。因此,财务报表显示亏损、高应收账款和高存货是很常见的。而且很多企业投资或自主研发氢能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投入市场还需要时间。”爱德曼氢能设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徐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氢能赛道的潜力有待挖掘,但投资者依然看好这片“沃土”。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雍指出,今年上半年,氢能行业股权融资延续了去年的火热,共完成21笔融资交易,金额达15.9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50%和137%。
康雍认为,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资本青睐等多重利好因素下,预计氢能将呈现燎原之势,有望在交通领域率先商业化;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氢气站设备国产化将成为氢能产业的热点。
高成本制约氢能事业的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解决氢能产业关键环节的经济性问题,如绿色制氢、氢气储运、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堆等,是未来氢能大规模发展必须攻克的难题。
氢能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印证了这个问题。生产氢气、注射氢气、储存氢气和应用氢气的代表性上市公司都存在因业务成本高而导致利润下降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整理部分上市公司业绩)
丙烷脱氢是东华能源的主营业务,但2022年原料丙烷价格会上涨。智研咨询指出,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上半年散装丙烷价格上涨,6月份价格为6025.8元/吨,同比上涨35.16%。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东华能源毛利下降。
与此同时,深耕氢能全产业链的美锦能源逐渐失去成本端优势,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仅增长8.63%。美锦能源以煤为原料制氢,但上半年原煤价格一路上涨。
美锦能源表示,虽然加强了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优化了原料采购模式,但如果国内外煤炭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将影响原料供应价格和供应链,从而直接影响公司业绩。
公开资料显示,2020-2021年,易华通燃料电池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1.94%和87.77%,包括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等直接材料。
随着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堆成本分别为3100元/KW和1800元/KW,同比下降29.5%和30.8%。“而且燃料电池系统使用的材料70%已经国产化,质子交换膜还需要材料公司的努力。”该券商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但成本上存在上下游传输的现象,进一步制约了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易华通在半年报中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受到关键技术成熟度、燃料电池成本等方面的制约。目前加氢站存在建设成本高、用氢成本高、补贴扶持政策滞后等问题,“导致加氢站建设和推广进展缓慢,多数加氢站现阶段处于亏损状态,进而导致现阶段终端用户实际用氢成本偏高。”
现阶段很多企业加大了产能投入,但业绩短期内难以释放。今年6月,厚朴股份宣布投资100亿元建设厚朴氢能装备产业园,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24亿元,包括300套加氢站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我们公司之所以收购膜电极企业,是因为算了经济账,自己建生产线,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很高的投入。一条生产线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选择收购比较实际。”一位燃料电池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而且,高R&D投资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布局氢能产业的必然选择。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中国氢能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a股市场来看,2017年至2021年,中国氢能板块上市公司的R&D费用将逐年增加。2022年一季度,氢能上市公司R&D费用总额约为158.69亿元,今年上半年将达到200.49亿元左右。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