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香港故事)香港故宫文博馆:用心诠释国宝文物

   2023-05-09 520
核心提示:香港故宫文化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杨煦和他的同事们巧妙地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制作了多媒体展品,展示了慈禧太后画像的祭祀功能。自5日起,在多方见证下,蒋方婷港团队和故宫博物院专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工作:拆除最后一个展览,更换展厅布局和文物说明板,移交新。

标题:香港故宫博物馆:用心解读国宝级文物

《洛神赋全图》是南宋的摹本。与上个月展出的北宋临摹本相比,情节更加完整,与曹植《洛神赋》原作更加吻合。”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蒋方婷在一幅长卷前告诉观众。

她是“中国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专题展的策展人之一,专门研究中国古代书画。

两个多月来,蒋方婷一直忙于巡展和换展...

“国之瑰宝”展览分为三期,共展出35件中国古代书画名家作品,每件作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每期只展出一个月,一票难求。

前两期展出了《书法与山铭》、《秋郊饮马》和《洛神赋图》(北宋抄本),而在9月7日开始的第三期,展出了《元朗女仙图》和《洛神赋全图》(南宋抄本)。

两个展览的交流时间只有48小时。

自5日起,在多方见证下,蒋方婷港团队和故宫博物院专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工作:拆除最后一个展览,更换展厅布局和文物说明板,移交新展品,并放入恒温恒湿的展柜...

6日22时左右,展览结束。文保人员用遮光布包裹展柜,让这些珍贵的书画“休息”。

十二个小时后,新展品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

“我看到有同学一边欣赏《罗申府全图》(南宋临摹)一边背诵《罗申府》全文。一些热爱书画的老人带着很多笔记本来到展厅,让我很感动。”蒋方婷说。

香港故宫博物院自7月3日对外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香港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是对香港中华文明的致敬。”博物馆助理研究员程说。

今年夏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900多件文物运抵香港后,由警车从机场护送到香港故宫博物院的博物馆。

为了展示故宫国宝,专家们精心设计,力求让国宝以最完美的姿态迎接观众。

第九展厅有一个巨大的纵轴“狮玉”,展示了精美的马文化和艺术。这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为乾隆皇帝喜爱的十匹马创作的十匹马系列之一。画中的白马很写实,看起来像浮雕,很震撼。

这幅清代的画,纵向5.26米,横向3.44米,能“立起来”,费了不少功夫。

该画为纸质文物,规模较大。竹轴增加了重量,所以垂直悬挂难度大,风险大。研究人员为这幅画定制了一个6米多高的展柜,并精心设计了添加承重物体的位置、挂线材料的选择以及展开画卷的方式。

展览当天,八九个工作人员站在两部电梯里,手里拿着画的两头。他们先把画挂在上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沿着墙壁一步一步展开画卷,最后用金属框架支撑住画轴。

“勾起来,压住,中间的纸有点松,没问题。”香港故宫博物院首席研究员焦天龙说。

在陈列故宫博物院收藏陶瓷的第三展厅,策展团队为雍正十二色菊花花瓣量身定制了一个弧形展柜,让十二个瓷盘呈弧形摆放,凸显其美感。

这套单色釉菊花瓣色彩丰富,釉汁鲜艳,可分为黄、红、蓝、绿、酱、紫、白、藕等12种颜色。焦天龙和他的同事们精心设计了每个盘子的摆放位置。“我们最终决定将颜色相近的菊花花瓣错开,可以呈现出琳琅满目的效果。”焦天龙说。

香港故宫博物馆的每一件装置、每一种色彩、每一个字,都是对国宝和文物的精心诠释。“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物,让观众了解它们,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博物馆助理研究员尤·辛然说。

第四展厅“清代慈禧太后画像”,有皇太极和孝庄皇后的画像,还有慈禧的服饰草图。香港故宫文化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杨煦和他的同事们巧妙地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制作了多媒体展品,展示了慈禧太后画像的祭祀功能。

在红墙造型的“寿皇殿”和“环幕影院”中,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光绪年间皇家在寿皇殿祭祀的场景。

第一个镜头是数码影像技术制作的长镜头,飞过故宫中轴线,在下雪天到达寿皇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策展时,杨煦的搭档陈莲率先提出了在雪中设计紫禁城的想法。但是历史上有过下雪天祭祀的吗?

杨煦翻遍了各种历史文献,最后在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日记中发现: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一下大雪,正月初一也是皇室祭祖的日子。

所以,他们在多媒体电影中加入了雪景的概念。“我们刻意呈现刚刚下雪的效果,让琉璃瓦上覆盖一层薄薄的雪,既有雪景之美,又透出琉璃瓦的金黄。”杨煦说。

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第一展厅的最后一件展品是一个外表斑驳的木箱,与其他展厅精致精美的文物相比,显得有些突兀。

20世纪30年代,为了躲避逼近的日本侵略者,像这样的文物箱装着故宫的文物,被火车、轮船、汽车一路颠簸,辗转南下...

馆长特意将文物南迁箱放在大屏幕正对面。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部名为《从故宫到故宫》的短片,讲述了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馆的历史,以及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博物院的命运。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古今中外的纽带,也是专家与大众的纽带。“如果观众找到了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文物,那么文物就会有归属感。”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梁惠琪说。(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