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枚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58个获奖项目。
这是我国179名技能运动员在第41届至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上取得的成绩。
这些年轻人大多来自技工院校,参赛时年龄都不超过22岁。他们是新生代的“青年农民工”。焊接、美容、印刷、数控车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成长,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直到站上世界级的球场,甚至领奖台。
2020年9月,为了解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职业发展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处委托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承担了“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调查研究”(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课题研究。
有172名参赛者参与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调查报告显示,世界杯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职业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初期职业发展得到高度认可。但与此同时,玩家后续转化的平台仍显不足,提供给玩家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措施仍有待完善。
从年轻的农民工,到经过层层选拔的选手,再到闪耀的技能之星。在踏上充满鲜花和掌声的道路后,这些年轻的技能人才起死回生,继续寻求更好的发展。
技能明星大多来自农村。
赵学的是焊接,在国内是“强势项目”。2019年8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这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子夺得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焊接项目上的“三连冠”。
这已经不是赵第一次出国参加技能大赛了。他曾经去美国参加一个交流比赛。抱着“看看他们的技术水平怎么样”的想法,他忐忑不安,忍不住“比较”输赢的欲望。期末作品一交上来,他看了看其他国家的选手,又看了看自己国家的选手,渐渐地“有点自信了”
“不管他们有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水平,我觉得我的作品还是可以的。反正不比他们差,也许比他们好。”他回忆起当时的心境。
当他站在俄罗斯喀山时,没有第一次出国时那么紧张。
那一年的焊接项目是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项目之一,他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37名选手进行比赛。比赛总时长18小时,分为4天。竞赛内容为对接焊缝和T型角焊缝、压力容器、铝合金和不锈钢。
东道主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人民安宁,韩国在这个项目上“五连冠”。周树春师傅提前给赵伯伯打了“预防针”,告诉他比赛期间每天都要完成工作。“不要去看其他玩家是怎么焊接的。”
“不管他是好是坏,你都不能去看。反正就是这样。看到不好的可能会觉得好一点,但是看到好一点的会给自己一些无形的压力。”中国十九冶攀枝花技师学院焊接工艺教师周树春告诉他。
赵牢牢记住了师父的讲解,但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中国在参加这次世锦赛之前,已经拿过两次焊接项目的冠军了。如果这次能拿金牌,那就是“三连冠”了。
“如果我没拿冠军,岂不是我们焊接队的耻辱?”他笑着对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说,“但这是我第四天比赛后想到的问题。在比赛的18个小时里,我把这一切都忘了。”
赵参赛时才22岁,但他已经钻研技术很久了。
他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的一个小村庄。他看起来又黑又瘦。他放过牛,挖草药,割猪草。他最幸福的童年记忆,就是和开卡车的爸爸一起出门去“跑车”。2013年,他读完了初中,没有继续读高中。相反,他选择了学习一门技术。“以后找工作可能会好一点。”
他离开家乡,去了攀枝花技师学院。一开始,他不知道该学什么。他以为父亲是大车司机,不如去学汽修。后来他看到一张传单,上面印着攀枝花技师学院的焊工。照片中,焊工在国外参加比赛,与外国人合影。
“那一次他没有获得奖牌,但我觉得他很厉害。也就是说,在我们这样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出国参加比赛。我看着那张照片,我很羡慕。”赵描述了他当时的设想。出国,坐飞机,甚至得奖,都是他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此外,招生老师告诉他,即使他将来不能参加比赛,他也可以赚更多的钱,所以赵选择了焊接专业。后来他才知道,宣传页上的人叫王晨宇,照片是那位师兄去德国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照片。
六年后,赵站在同一个赛场上,穿着防护服,戴着皮手套和护目镜,就像穿上了一件战袍。
从训练开始,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跑步,练体能,晚上8点左右训练结束。一起参加培训的同学,有的一直走,走了,“说要出去挣钱”,有的当时技术水平比他高。
“有人会说,你看你在这里练了这么多,以前的高级技能都比你高。如果你想参加比赛,也不一定可以。不如一起出去挣钱。”赵感慨回忆。
其实他当时就有这个想法,甚至“很强烈”。他承认自己当时的真实技术水平不够高,一度情绪低落。他觉得自己再怎么训练都无法超越别人,以至于放弃了。
他和师傅周树春聊天,给父母打电话。他父亲告诉他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师傅还劝他,即使最后不能参加比赛,也一定会比没有参加培训的人学到更多的技能。
赵就这样坚持着。第45届世锦赛,焊接项目93.53分,获得第一名。
调查报告显示,农村选手121人,占比70.3%。比赛结束后,农村注册选手比例降至48.8%。对于赛前居住在农村的选手,有74人在赛后将工作地址改为城市。
同样出生在农村的小,在第45届世界电气装置大赛中,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冲击。
他学的是电气设备,电气工程术语。按照小的解释,就是为一栋楼设计安装整体的电气布局。比如智能家居,设计一个电路,控制一个开关,不仅会打开一盏灯,还会打开一个“场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家中的一切设置为某种模式:应该开什么样的灯,是否应该拉开窗帘,空调的设定温度是多少等等。由于成本较高,目前大部分电器设备都用于展厅、机场等场所。
每位选手有一个10平米的工作站,比赛持续20个小时,分为4天。小邢从他长期训练的肌肉记忆入手。他怕上厕所浪费时间,甚至不敢多喝水。
对“工艺之美”的追求,导致第一天比赛接近尾声时,肖星的整体进度落后其他选手“一柜”。这让他有点着急,不得不在接下来的两天开始工作。
“事实上,时间很充裕。我们在国内培训的时候,这种题目大概17个小时就做完了。”第四天,他不仅赶上了进度,还多花了一点时间打扫卫生,把所有施工痕迹和墙上画线之类的脏东西都清理干净了。
剩余的紧张感在成品展示中一扫而光。让他担心的几个国家的种子队或多或少都有问题,有些成品甚至一通电就跳闸。“这个题目真的很难。”小邢含蓄地说。
在等待结果的时候,他开始设想各种可能的结果。专家组问他,如果你有铜牌呢?小邢星被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淹没了。还好对方接着问,银牌呢?金牌呢?
最后,直到领奖的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获得了金牌。
技能改变命运,成就人生。
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起,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了18年的老焊工,周树春接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聘书,成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焊接项目的总教练。至今已培养出3名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16名国家级技术能手。
“比赛只是一个过程,可以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技能,走技能之路。”周树春告诉中青报记者和Zhongqing,“他们学会了技术。即使不参加比赛,不拿奖牌,他们走到哪里都可以靠自己的本事挣钱吃饭。”
攀枝花是一座工业城市,一座钢铁之城。周树春告诉记者,很多焊接项目的冠军都来自攀枝花。他们学校经常在凉山州招生,凉山州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很多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带出来的三个状元,有两个是凉山州的孩子。
赵带着传单走出大山来到攀枝花,最后跟周树春学习技术。夺得金牌后,赵的父亲宰了一头猪和一只羊,并在村里摆了一个水席庆祝。
周树春的另一名学生曾郑超获得金牌,这是中国的“零突破”。夺冠后,曾政在非常之年投身国内外工程焊接项目一线,与“周树春焊接工程队”一起,先后参与了台塑越南河静钢铁项目、印尼奥比岛镍铁项目等“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
调查报告显示,参赛者所从事的行业类型也与参赛者的类别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13%的人认为目前的职业与期望的工作非常吻合,52.1%的人认为比较吻合。参赛回来后,选手们也得到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技能等级晋升占29.8%,推荐就业占20.1%,推荐评价占17.4%,收入增长占13%,职称晋升占10.6%。
“一定程度上说明世界杯为中国农村青年搭建了一个变得有技能的平台。因为参加世界杯,一些农村青年的命运改变了。”调查报告写道。
作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安装项目的世界冠军,小参赛时还不到20岁。2014年,这个中考失利的江西男孩,去了江西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学习电子技术应用。两年后开始接触世运会,两次入选电气设备项目国家集训队。
刚参赛时他“还是很有一手的”,在5进3阶段就被淘汰了。进入二训队的时候,已经成为老队员的小邢星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优势。他每天训练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经过一系列筛选,终于获得了代表国家队参赛的资格。
“第一次刚尝试的时候很好奇,不知道能达到什么效果。我想赢得荣誉或者学点东西。第二次下定决心比赛拿奖牌,压力更大。”小说:
Zou Bin, the winner of the 43rd World Championship masonry project, didn't get a medal, but his achievement was also the "zero breakthrough" of China team in this project. His current honors include the post-1995 NPC deputy, the winner of the May 4th Medal of Chinese Youth, the title of "National Technical Expert" and the title of "National Excellent Migrant Workers".
This young man from Hunan was brought up by his grandparents, and his parents worked outside all the year round as masons. He dropped out of school before finishing junior high school, left his hometown in Xinhua County, Loudi City, followed his fellow villagers to work in the city, and moved to various construction sites to do masonry until a familiar contractor recommended him to take part in a competition.
在中建五局“超级英语杯”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接下来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参加培训争取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砌筑项目,要么继续在工地上砌墙,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
邹斌想了想,对家人说:“我要去参加比赛了。”
后来,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奖项和荣誉。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为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斌市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用周树春的话形容世界杯是“改变命运的事情”。
国家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
其实问任何一个世锦赛选手,他们都会思考未来和出路。在调查报告的主观回答中,大部分玩家都有强烈的提升技能和工作后学习交流的愿望,希望有机会参加对外交流学习或获得技能提升培训。
谈到未来的发展和规划,参与调查的人员中,55人从事技能竞赛,51人从事技术技能,27人从事教学。他们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经验,进一步参与新队员的培养。
再往前,还有国家级教练、专家组成员和组长。比如赵,现在他不仅成为了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焊工技师,还和周树春一起做过焊接项目的助理教练。
有选手在调查的主观题中写道:“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实力,通过学习积累的经验和操作技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世界级选手。”
10年来,各省越来越重视世界杯球员的职业发展,出台了很多培养和激励政策。国家也给了世界杯球员重奖。以第45届世界杯为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金牌获得者奖励30万元,银牌获得者奖励18万元,铜牌获得者奖励12万元,并提升到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把农村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工人”。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杯冠军赛免试录取政策;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世界技能大赛保送和接收获奖者工作的通知》规定,凡在世界技能组织获奖并符合条件的中国国家队选手,均有资格保送高校深造。
正在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施工现场的邹斌感慨道,“如果我没有通过世界技能大赛,我就进不了中建五局”。在这个职位之前,通常是“双一流”大学生。
邹斌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这些变化正在不断地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从前,他在工地上建了一堵墙,面对着所有普通的工地。他用一件表现良好的作品建造了像“堆叠的木头”一样的砖块,这件作品“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形状和图案。但当他站在巴西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看到了题中的一面墙,他想在上面建一个足球运动员贝利的10号球衣。
他回国后,一个个耀眼的“标签”飞过,粘在他身上。他以前的一些工友联系他支持他,也有人问他技能大赛的事。他会把比赛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详细告诉对方,最后得出结论:在工地上砌墙和参加比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邹斌发现,这种对农民工和技术工人的竞争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的火花终将燎原
邹斌现在的工作内容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与泥瓦刀和锤子打交道。他开始学习如何监督建造房屋过程中的所有过程。“看砂浆是否饱满,垂直度是否垂直,平整度是否不平。”
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个瓦工出身的年轻人一直关注着农民工的权益。他提交的提案题目是《关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建议》。"受训者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意愿不强."他在建议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邹斌建议,建立规范长效的农民工培训机制,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后的推荐、安置、就业等后续服务,“探索建立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这与世界杯球员职业发展调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不谋而合。调查报告显示,比赛结束后,大部分选手的专业资质和职称都有了“大幅提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等级增长433.3%,特级技师由0个增加到4个,中级职称增长450%,高级职称增长1500%,正高级职称由0个增加到5个。
高学历人数也有所增加,硕士增加75%,本科增加183.3%,专科增加45.1%。
但与此同时,政策不健全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单位对球员表现的认可和支持也有差异。
调查报告显示,世界杯球员所在单位和上级部门采取的训练和激励措施主要是为获胜者设立工作室。然而,目前仅有24.6%的受访者拥有工作室。
中奖后,小邢星获得了留校任教资格,还被授予副高称号。但他常常担心自己跟不上迭代的技术,担心自己在校园里待久了会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工业时代。
作为老师,铁饭碗更稳,却让他觉得“没长进”。为此,他不时去工厂学习,看看有什么新技术新设备。
他的学生都是比他小不了几岁的“小男孩”。小邢经常思考,如何给这些孩子展示一条更好、更稳、更远的路。他也担心参加比赛的路可能会被当成独木桥,更多的孩子到不了金字塔的顶端,让他们继续学习可能会更好。
对于这些技校生和新生代年轻农民工来说,低工资、低学历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在等待赛后“一次性”奖金发放和技能等级晋升的同时,一些参赛选手发现,部分地区的政策规定世界杯参赛选手可以享受相应等级的相关待遇,但他们拿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职称证书。也有一些球员选择留校任教,但由于学历和工人身份的原因,很难获得工作晋升。
缺乏对有文化水平和技能的人才的配套政策或措施,也成为选手职业发展的主要困难。超过三分之一的选手在主观回答中表示,自己的工作受到学历的限制,希望一些高校也能为世界杯选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
“奖励政策是指导性的。我们希望参赛选手能够凭借自己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积累的能力,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用自己的贡献来展现技能提升的价值。当然,我们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雇主进一步落实激励政策,帮助和支持他们的职业发展。”陈对说:
第43届世界杯汽车涂装项目冠军杨金龙夺冠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立了“杨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杨金龙留在学校教书,他指导的球员获得了第44届世界杯汽车涂装项目金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涂装项目冠军。第44届世界杯精细木工项目的获奖者陈泽坤成立了一家同名的木艺公司,设计、生产和销售红木家具。
2019年,杭州修订完善并公布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将世锦赛金牌获得者和培养世锦赛获得者的专家纳入C级高层次人才和市级领军人才范围,给予80万元住房补贴,享受杭州市二类医疗保健待遇。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出台了《2020年广州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
“也许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还是不愿意让孩子学习技能,走技能之路。”周树春感慨。
18年一线,12年职业教育,这位老技术工人在巅峰岁月,却没能赶上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好时机。目前,周树春的学生有的去了一线,有的像他一样当了老师。大部分都和他保持联系,逢年过节问候他,从外地回来总要来看望他。
好在他能把自己所有的经验和技能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些技能之星在generate中擦出的火花终将燎原。(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