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的粮食加工业曾是无锡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是无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无锡近代工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锡解放后,民营粮业是如何进行公私合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最近出版的《无锡工业企业发展史》(1949-2019)一书,刊登了赵建、李志林、蔡志坚、朱培荣的手稿,详细记录了无锡民营粮食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将那些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给读者。本文摘自赵建、李志林、蔡志坚、朱培荣的手稿。
一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太仓人荣、荣德生、朱忠福共同创办宝兴面粉厂。两年后,朱退出,宝兴被重组为面粉厂。到了二年(1910年),蔡健三和唐集资创办了九峰面粉厂。三年后,汇源、泰隆、宝鑫等面粉厂陆续开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城市民徐一舟创办了大丰机器碾米厂,其后又创办了宝信、邹承泰、华兴、于恒、铜仁等碾米厂。1913年,杨与王正卿共同创办油饼厂。建峰、邹、振华、聚源、路通和、恒德等油饼厂相继成立。从此,先进的机器碾米、碾米、榨油生产取代了手工磨、臼磨、油罐车。
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的北塘米市,对无锡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抗战前,无锡粮食工业有4家面粉厂,日产面粉2.6万包,居全国第三位。有17个碾米机,加上19个谷物碾磨机,年加工能力约540万石,被列为中国五大碾米中心之一。油饼厂15家,年生产能力400万吨豆饼,40多万吨大豆油。与上海、大连、营口、天津、青岛、常州等地一起,是全国著名的油饼生产基地。无锡恒德油饼厂有4000吨日用大豆,号称海关最大的油饼厂。无锡粮食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无锡毛鑫面粉公司的“宾川牌”商标
抗日战争和无锡沦陷后,毛鑫第一面粉厂被日军焚毁,九峰和毛鑫第二面粉厂被日本商人占领,主要生产军用面粉,无锡只有广丰面粉厂生产民用面粉。由于市场紧缺,工业利润高,很多商业资金和社会热钱都转向了面粉行业。在此期间,无锡先后建立了21家中小型面粉厂,日生产能力近2万包。1943年,日伪控制面粉小麦后,面粉业衰落,抗战胜利前仍有15家。虽然碾米厂数量比战前增加了2家,但总装机量却减少了21家,仅为战前的74.8%。此外,在日本电力的控制下, 碾米厂的运转严重不足。
1937年日军侵华后的场景,毛鑫面粉厂被日军炸毁。
抗战胜利后,无锡的粮食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经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市场上的投机风比日伪时期还要严重。大量的小型碾米厂和机械化粮店及时崛起,形成了无锡粮食产业畸形发展的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强制限价出售库存,给粮食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无锡解放前夕,有面粉厂18家,碾米厂45家,粮食厂83家,糕点厂24家。厂家虽多,但设备过剩,资金薄弱,市场混乱,大部分工厂没有正常的经营条件,生产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
抗战胜利后,荣毅仁受父亲之命,主持重建毛鑫第一面粉厂(1948年)。
二
无锡刚解放时,民间粮食商业资本逐渐转向投资小型碾米厂,私营碾米厂一度增加到66家。1950年3月,中央实行全国财政统一,人民政府禁止投机,稳定粮价,社会的虚假购买力逐渐消失;再加上商品粮流通渠道的逐渐改变,粮食在无锡的到货和销售逐渐减少,粮食加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开始暴露。盲目发展的碾米厂已经倒闭了34家。其余32家公司有67台砻谷机和141台碾米机,日生产能力为17000石。虽然国有粮食公司对加工任务给予了支持,但当年实际产量仅占当年产能的46.2%。
毛鑫面粉一厂解放后仅四个月,产量就增长了72%,这在1949年8月19日的《工人生活》中有专门报道。
1950年下半年,市政府从公私关系、产销关系和劳资关系三个方面对私营粮食工业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为:支持私营工厂接受国家粮食部门委托的加工任务,收取合理的劳务费;私营工厂除了完成国有粮食公司的加工计划外,还可以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自行确定业务;对于资金短缺的民营工厂,国家给予贷款,有财力的工厂从产地购买原料,市工商局出具购买证明。
毛鑫第二面粉厂改进操作方法,提高面粉质量,1951年2月27日在《工人生活》上报道。
同年9月,根据华东面粉加工营销会议精神,市工商局指导组织成立了无锡市小麦公私合营收购办公室,私营油饼厂也筹资3.5万元成立油饼工业联合收购办公室,米厂组织米厂联营办公室,支持各厂生产。对于一些已经关停无法维持的民营工厂,由国有经济和合作经济投资租赁生产。
从1950年6月到1950年底,所有私营粮食加工厂的基层工会组织都成立了自己的劳资协商会,大厂劳工代表6-7人,管理层代表3-4人,中小厂双方代表较少。通过这种形式,劳资双方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福利等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协商。劳方代表不仅帮助管理层搞好生产、改善管理,而且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
毛鑫面粉厂实行的劳资协商会议制度取得了成效,1950年7月27日《工人生活》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私营面粉厂对国营加工的接受程度如下:1950年,国营加工占私营面粉厂总产量的14%;1951年为61.3%;1952年为81.5%;1953年1-9月占91.2%,当年第四季度全部接受国家处理任务。私营米厂对国家加工的接受程度如下:1950年,国家加工占私营米厂总产量的46.2%;1951年为85.3%;1952年为97.3%;1953年1-9月达到99.3%,从第四季度开始全部代国家处理。私营油饼厂接受国营加工的情况如下:1951年国营加工占私营油饼厂总产量的25.09%,1952年为72.5%,1953年为85.3%;1954年都是代表国家处理的。
毛鑫面粉厂工人欢迎公私合营,生产有新成绩。《工人生活》于1954年7月31日做了专题报道。
1953年12月,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粮食加工厂全部由国家加工。一些设备相对落后的中小型工厂被淘汰和关闭。
毛鑫第二面粉厂的工人正在检修设备,以迎接公私合营后新的生产高潮的到来。《工人生活》于1954年8月5日做了专题报道。
三
解放后,私营的毛鑫面粉厂得到了国家的贷款,委托加工,并得到了大力支持。但由于企业机构臃肿,支出巨大,已经年复一年入不敷出。1949年至1954年7月,共亏损143万元。1954年上半年,向国家提交了合资申请。同年6月,江苏省委、无锡市委批准毛鑫实行公私合营,并命名为“公私合营毛鑫面粉公司”。市委派工作组进厂领导筹备工作,8月份正式实行公私合营,经理彭真(公),厂长闫公芳(公)。私人人员安排妥当:荣毅仁任董事长兼经理,向家瑞任副经理, 单念成为董事会秘书,秦勤生、小韩综为毛鑫一厂副厂长;李、郭庚贤任二厂副厂长。
1954年7月31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地方工业局与毛鑫面粉公司第一厂签订公私合营协议。图为协议复印件。
毛鑫公私合营后,对机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计划、保险、会计、检验四个部门,明确了职责范围。全厂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集中在二厂,一厂二厂联合生产(停一厂开二厂)。学习推广前端制粉技术,二厂产量从385包逐步提高到460包,增长19.5%。用电量减少,开工率提高,成本降低,年终结算扭亏为盈。
毛鑫第二面粉厂与毛鑫第一面粉厂一起,于1954年7月实行了公私合营。
1955年底,城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纷纷申请公私合营,私营粮业的雇主也联名申请批准公私合营。1956年1月,在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市粮食局成立了私营改革办公室。同月,全粮系统公私合营后,工作全面展开。先成立粮食工业公司,再按粮食系统工商部门成立工作委员会或清产核资小组,组织动员职工协助用人单位清产核资。
本市面粉工业被批准为公私合营,《工人生活》于1955年12月24日作了专题报道。
经清产核资,3家新夫与民营合资面粉厂净资产值共计214.07万元,47家米厂净资产值共计42.61万元,5家油厂经一工业局核定为86.3万元。市粮食局下属面粉、碾米、仓库、粮店等行业核定的私人股份总额为389.79万元。1953年至1955年的企业盈余分配中,共分配10.92万元。
清产核资前后,按照先进带落后、以大带小的原则,对面粉、碾米、油坊行业进行了调整合并。原民营振华、永安、民丰、聚丰盛面粉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振华面粉厂。其中,私营的聚丰盛面粉厂一直是资金赤字户,政府仍然照顾工厂的管理,给予其一定的股权,并收取固定利息。当地国有的无锡面粉厂被合并为公私合营的毛鑫面粉厂。原九峰面粉厂私分股份登记并组织清产核资后,核定股权并支付固定利息。至此,连同1952年2月批准的公私合营广丰面粉厂, 整个城市已经合并成三个面粉厂。
九峰面粉厂于1951年5月改为公立无锡面粉厂。
市区原有私营碾米厂31家,合并为裕盛、隆安、瑞鑫、裕鑫、一真等5家公私合营基地厂。16个乡镇私营碾米厂合并重组为3个公私合营基地厂:长光桥恒丰米厂、周信镇农业米厂、钱桥米厂。
原私营油饼厂建成,弄玉两公司于1955年批准公私合营,其余11家公司也分别作出安排。原恒德油饼厂被华东供销社租用后,其隶属关系几经变更。合资高潮时,隶属江苏省工业厅领导,更名为国营无锡植物油厂。1956年初,私营恒德油厂与原华东供销社签订五年租约时,恒德油厂老板申请将该厂净资产总值列为国营无锡植物油厂的私人股份,并获准按国家规定领取固定利息。原私营冯润昌吉油饼厂, 经政府与工厂主达成协议,将工厂机器设备搬迁至淮阴地区,实行公私合营。工厂等不动产核实后,并入公私合营建油厂,列为私人股份,收取固定利息。剩下的油饼厂都被私人兼并了,或者被公私合营和国营工厂兼并了。市内私营油饼厂合并重组为国营无锡植物油厂,以及公私合营、弄玉、正昌、恒丰五家油饼厂。
广丰面粉厂于1952年2月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
在面粉厂和米厂的合资中,政府采取了“承包出去”和“只按量使用”的政策,并对管理人员作了妥善安排。面粉厂和大米厂共有47名员工(包括公司经理、厂长、科长和其他副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