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江苏徐州6月27日电(见习记者王淑子通讯员陈)近日,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唐故里蚕桑文化生态园,两座现代化蚕桑大棚一派繁忙景象,空间大、通风好、恒温恒湿,大大提高了春蚕养殖质量。目前已有175万春蚕开始“爬山”,开辟自己的路,帮助农民。预计收获鲜茧100万斤,产丝60吨左右。
春蚕“上山”后,养蚕大户必须与蚕朝夕相处,从养蚕、吐丝到结茧,无微不至。与以前养蚕不同的是,现代养蚕更多采用的是技术。在方法上,唐引入“共育小蚕”模式,带动2000多户蚕农共同致富,提高蚕业整体素质。
张镇河东村的李美荣一家养蚕30多年了,他们的生计与蚕息息相关。以前,为了让蚕宝宝吃上新鲜的桑叶,李美荣老两口每天凌晨4点去桑园打桑叶,起床给蚕宝宝喂奶。现在依托“共育小蚕”的模式,可以将小蚕委托给大户进行“托管”,既省心又省力。“日子越来越有希望了。”李美蓉高兴地说。
铁英村是唐重要的蚕桑基地。根据唐的“四个领导办公室”,村党支部推出了集体工业项目,发展现代蚕桑,建设了现代蚕桑温室。
现代养蚕大棚有三个蚕棚,每个面积605平方米,合计2000多平方米。其中养有两个蚕棚,蚕在其中睡三天就可以放出来,每个房间可养15只蚕,并配有2500个木格组,配有水幕空调系统控制室内湿度;配有电动轨道,一个好喂。蚕棚是一个苗圃。养蚕有四个小房间,每个房间30平米,每个房间可以养15只蚕。特别配备了8个加热器,400只蚕。还配备了4台切桑机、6台电动剪刀、6台消毒除尘器和4台自动摘茧机。现代化蚕棚一年可育蚕60只,蚕120只,年效益4万元左右。
自动化养蚕生产线的建成,改变了传统养蚕模式,实现了工业化养蚕,进一步完善了养蚕配套技术产业链,节约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养蚕效率,增加了养蚕农民收入,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