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从战略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中国的能源形势以煤炭为主,煤炭占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的90%以上,是经济稳定性和自主保障能力最强的能源品种。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不仅关系到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双碳”承诺能否如期达成。煤化工以煤为原料进行产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除了能源消耗外,大部分固定在最终的化工产品中。现代煤化工已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
与石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相比,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煤化工早期主要是煤炭炼焦、煤焦油加工和副产甲醇合成氨生产。该项目存在规模小、能耗大、加工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陷。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固有的印象,认为煤化工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两高”行业。再加上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煤化工项目上马困难,产业发展缓慢。
事实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逐步完善,大型装备取得突破,高效催化技术不断完善,先进领先举措不断涌现,先后攻克了煤制油(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现代煤化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今,煤炭深加工产品每年可替代3000多万吨油当量,占国内石油产量的15%,进口原油的4.5%。同时,现代煤化工通过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超低排放改造,在耗水减排方面有了质的飞跃。202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新的考核机制下,煤化工的能耗水平也将大幅下降。
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和煤基生物降解材料。这为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双碳”目标下,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需要摘下“有色眼镜”,抛开对煤化工的偏见,明确煤化工的战略定位,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科学有序地发展现代煤化工, 积极构建现代煤化工生态工业体系。
要推动现代煤化工的发展,环境约束仍是首要因素。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下,节水减碳需要进一步加强。预计2020年,现代煤化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3.2亿吨,占石化行业碳排放的22.5%。积极探索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的新路子,鼓励发展煤、煤制油、煤化工、新能源相结合的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项目,优先配置煤炭和新能源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打造能效高、碳排放少、耗水量低、效益好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 特别是在节水和减碳方面。
推进现代煤化工发展,差异化竞争是突破口。煤化工与石化项目相比,尚不具备规模和基础优势,产品深加工和同质化不足。目前同类产品单位产能投资明显高于炼化项目,在国际油价较低时不具备成本优势。要积极推进煤化工一体化发展,推动现代煤化工通过建设大基地补充延伸链条、强化链条,提高能源转化效率。根据煤炭结构特点,发展特色高端产品,如煤基特种油品、煤基生物降解材料、煤基高级炭材料等。 (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