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事业十年成就: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增编扩岗培养人才

   2023-05-09 340
核心提示:向正在热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要坚决贯彻新时期“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盘活文物”的文物工作方针,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加大整体保护力度, 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和整体保。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和新时期十年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好、利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再创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记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件,可移动文物1.08亿件。这些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基础。

全国有505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间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工程。

十年来,我国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长城、石窟寺等专项普查,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万余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11.9万余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十年来分别增长了115%、58%和88%。

清晰的家庭背景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基础。十年来,长城、石窟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正定古城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不断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依法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并公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已纳入国家空间规划, 加强了对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调查数据库,加强博物馆藏品的收集和管理。实施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十三五”期间,保护修复国有馆藏珍贵文物6.2万件/套,改善博物馆库房保存条件,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在完善文物监管机制方面,着力防范非法人、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查处文物违法案件5000余起,约谈曝光一批大案要案,推动公安机关侦破文物犯罪案件1万余起,追回涉案文物15万余件,与消防部门联合排查整治文物火灾隐患20余万处。

此外,卫星遥感执法监测覆盖30个省份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保护工程4000余处,文物安全保护能力显著提升。文物安全被纳入国务院安全生产考核和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文物保护被18个省份纳入公益诉讼范围。文物安全部门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向正在热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要坚决贯彻新时期“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盘活文物”的文物工作方针,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加大整体保护力度, 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推动文物保护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十年来,我国共推进考古发掘项目8800余项,二里头、世茂、良渚、三星堆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边疆考古取得重要进展。水下考古稳步推进,组织实施了南海、东海、黄海、渤海重点区域和内陆水域的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已为沉船“南海一号”发掘考古文物18.2万余件/套,致远舰、靖远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陆续开展。在第14个五年计划期间,3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建成并开放,150个主要遗址已经确定。科技考古、涉外考古和公共考古发展迅速, 考古工作展示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不断凸显。

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注册博物馆6183个。

十年来,一个类型丰富、主体多样、惠及全民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注册博物馆6183个,免费开放率91%。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博物馆展览数量保持在每年2万场以上,博物馆参观人数从2012年的5.6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2亿人次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伟大的党建精神为源头,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利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副司长彭表示,革命文物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见证奋斗历程,延续红色血脉,革命文物是物质载体;赋能高质量发展,革命文物是优势资源;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信心。革命文物是力量的源泉。

据介绍,十年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赣南、延安等革命遗址焕发出新的色彩。广西湘江战役、青海原子城等保护工程成效显著。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馆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已建成开放,红色资源在帮助摆脱贫困、振兴老区和教育人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十年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秦汉文明”、“中华瑰宝”、“秦始皇兵马俑展”、“古蜀文明特展”等出境展览在海外颇具知名度。11个援外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44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继续实施,一带一路文物保护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化正在自信开放地走出去,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携手同行。

意大利返还文物艺术品796件/套,曾伯可父亲青铜组件漂洋过海被追索回国,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佛头”从日本回归故土...十年间,1800多件/套流失文物回到祖国。中国与美国、瑞士、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国签署了防止文物被盗、非法发掘和非法进出境的双边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流失海外文物追回和返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文物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完善。

十年来,文物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法制日臻完善,积极修订和推进《文物保护法》。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新修订《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十年来,文物工作深化了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跨学科合作,“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古代壁画保护、陶瓷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技术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梯队。易碎出土文物现场无损提取、纺织文物现场鉴定取得突破。碳14测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金相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填补了许多学术空白,文物智能展柜等专有设备, 考古发掘方舱和考古现场移动实验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文物人才的发展是动力之源。十年来,国家文物局扩岗,各地文物考古机构普遍加强。今年,全国71个考古机构增加了1500多个。与此同时,考古野外津贴显著提高,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广大文物工作者践行和弘扬了“莫高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举办各类培训班238期,培训人才约3.5万人。

中国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表示,学习贯彻工作要围绕“十四五”文物保护“国家队”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主要职责,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开放办院,补齐学科短板;加强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认真发掘和阐释文物的价值;坚持科技赋能,加快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文研院重大项目、重大课题、重点任务完成。

今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2022年)》,在交叉学科门类中增加了“文物”一个学位类别,为文物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学科和专业支撑。2021年10月,文物行业首个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颁布,为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