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纵览中国百年考古成就

   2023-05-09 3490
核心提示:在河南郑州博物馆韩文街厅举办的“星空——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展览,重点展示了2021年入选的“百项考古新发现”,通过100处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览第四单元“揭。

自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被发掘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已走过百余年。几代古人继续奋斗,“上,他寻青空,下,黄泉,用手脚找东西”,破解了文明的密码,证明了中国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河南郑州博物馆韩文街厅举办的“星空——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展览,重点展示了2021年入选的“百项考古新发现”,通过100处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文明的洞穴——河南省百项考古发现展”也同时开展。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79个考古文博机构的889件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15件,部分为首次向公众展出。

触摸古老的根源

进入展览第一单元“古老的根——旧石器考古发现”,五处旧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将观众的思绪引向遥远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早在200多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就有远古人类生活。以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这是北京猿人三世头骨的化石复制品,原件出土于北京周口店一号遗址。郑州博物馆的讲师丁指着独立展厅里的展品说。1929年12月,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骨化石,此后发现了更多的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不仅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而且将人类进化史提前了几十万年。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在战争中不被破坏,中国学者决定将其转移到美国博物馆暂时保存。但在运输过程中,化石丢失,至今下落不明。幸运的是, 在化石被运走之前,研究人员赶制出了一批模型。现在看到的是那些年留下的复原模型,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北京人”的真实面目。

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大地湾文化的彩陶镶嵌纹壶和马家窑文化的蛙纹壶,展现了华夏先民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仰韶文化的一个彩陶罐前,围了一圈人看。彩陶壶呈红褐色,腹部敞开,下腹部平底。外墙下部为素色,上部为黑白相间的六角星纹、点纹、弧三角纹组成的装饰带。

“这个彩陶罐出土于河南巩义双花树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丁说,在仰韶文化中晚期,这种彩陶装饰元素遍布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双槐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黄河流域的一座城址。它被称为“河洛古国”,展示了5300多年前中原地区农业和桑树文明的完整形态。

仰韶文化的发现,写下了“早期中国”的灿烂文明序言。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西南,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如繁星点点,折射出中国早期文明的疆域。展览中展出的33件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反映了中华文明从13000年前到4000年前起源和形成的漫长历程。

欣赏青铜文化

“这枚嵌有绿松石动物面部图案的青铜奖章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兽面图案镶嵌在盾形青铜底座上的绿松石片上。3000多年过去了,依然完好无损,没有脱落,体现了高超的工艺。”解说员的介绍吸引了观众的赞叹。绿松石是一种珍贵的矿物,早期多镶嵌在神饰牌和礼仪兵器中。这件镶嵌绿松石的青铜饰品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部到腹部的位置,两侧有两组对称的环扣,推测是在布料上缝制的。牌饰上的兽面图案反映了古人的审美和信仰,类似的图案在更早的史前文物和更晚的商周青铜器上已经出现。

展览的第三个单元叫做“展示三代王国文明——夏商周考古发现”。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初步成型的时期。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周元遗址、丰浩都城遗址等众多东周遗址的发现,展示了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和礼乐制度。

河南安阳殷墟女墓出土的司母俑,江西吉安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虎耳平足青铜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个戴金面具的青铜人头像,都属于商代,显示了不同地区青铜文化的特点。思慕心丸造型宏伟,前有竖兽,后有鸟形。动物头上的角自然卷曲,中间脊至尾部呈龙的形状,动物尾巴上饰有弓形筷子。琴身布满螺旋形的龙蛇纹和鸟纹,更增添了一份恢弘和神秘之感。壶盖和壶身都有“慕斯心”的铭文,其中司是祭品(据说是皇后),母指母亲身体健康, 辛是它的庙号。司母戊万信是商代武丁的后裔为其母谋福利而制作的礼器,对研究商代晚期的青铜铸造、礼仪制度和皇室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音乐《东方红》就是用这个青铜编钟演奏的。”丁介绍,195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长泰关一号楚墓(现属城阳城址保护区)首次发现一件完整的先秦时期青铜编钟。这套钟共有13个,大小和重量依次递减,造型庄重简约,花纹精致精细。令人惊奇的是,它们虽然被埋在地下2000多年,却非常完好,甚至连微小的腐蚀锈片都找不到。发现这套编钟的音色接近现行国际音标,能演奏现代音乐作品。此外,它还具有“一钟两音”的功能,敲击钟体的正鼓部分和侧鼓部分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专家轻敲了一首歌 《东方红》用这套编钟把它录了下来。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古老乐器演奏的《东方红》随着卫星响彻太空。

展现大国气象

海上六合,秦汉统一。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格局延续了2000多年,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展览第四单元“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发现”中,一件件文物生动展示了各个时代的大国气象。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雄伟的兵马俑阵列再现了秦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秦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高级甲胄武官俑,身披彩鳞,手执剑形,前胸、后背、肩部有八个彩花结,长方形脸,两颊各有一撮浓密的络腮胡子,胡须较长,体格健壮,昂首挺胸,显示出一种志在必得的将军风范。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高级武官较少,对研究秦人民军阵的排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满城中山王静墓是汉代重要的考古发现。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充分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满城汉墓出土的措金博山炉,饰有三条龙出水的形象。炉盘上部和炉盖铸有起伏、高峻的山势,猛兽和人物出没其间,形成优美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炉体和托盘座分别铸造后,用钉子铆接,整体用交错的金色卷云图案装饰, 图案流畅自然。博山炉是室内熏香的器具。错金博山炉盖因山而穿孔。香料点燃后,有烟从穿孔处升起,造成仙境和灵动动物的效果。此炉融合了仙山、仙海、神龙、神兽等元素,既体现了汉族人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达汗王朝“四海一家”的气度。

唐代三才人面镇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墓葬动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镇墓兽头上有角,侧有翅膀,头部表情凶狠,呈坐姿,是唐代镇墓兽的典型形象。这件三才镇墓兽出土于河南洛阳龙门安普夫妇墓。安普是粟特人,跟随父亲到唐朝。因英勇戍边,被封为五品京官、定远将军,墓志铭刻有“大唐定远将军安君之”。安普生于西域,死于长安,葬于洛阳。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是唐朝开放包容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世纪的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古科学发现在中华大地上翻开了一页页历史篇章,带给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任胜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