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胡明辉
3月9日,随着最后一件防护服的完成,徐州同学服装有限公司接收的10000套民用防护服生产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徐州同学服装有限公司位于铜山市珠江路北侧。原本是一家从事校服、运动服、工作服生产销售的服装企业。该企业在1月28日接到政府指令转产民用防护服后,于2月1日恢复生产,成为我市唯一一家接到政府指令转产防护服的服装企业。
之所以成为唯一,是因为当时企业生产民用防护服有足够的面料和辅料,库存有8万条拉链。外省员工少,相对集中在铜山新区周边,熟练机械师多。
但仅靠这些,企业还是很难转行生产民用防护服。
由于疫情,各地实行封闭管理,工人很难到位。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公司用专车接转来的工人加工防护服。虽然只有20个人,只有原来员工人数的一半,但生产车间依然热火朝天。“人少了,但每个人都精力充沛。2月10日前,完成1万套民用防护服的裁剪。当年工人要加班到晚上11点。”公司负责人孟庆浩说。
防护服生产工艺难度大,虽然是民用级,但性能要求并没有降低。面对政府和人民的委托,为完成任务,学生服装不讲求条件。“有条件就要去,没条件就要去。”
民用防护服的制作需要三线薄料夹车,而同学原来的服装是双线薄料夹车,达不到防护服密实度的相关要求。“如果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直接从厂家购买。我们从安徽一家厂家‘抢’到了最后一批设备,但是由于疫情防控,物流受阻,徐州高新区和铜山区交通局帮助调度了几次。虽然只有几天,但我也觉得等不起。我高价从贾汪区买了一辆生产牛仔裤的三线厚夹车,通过改装装在上面。”孟庆浩告诉记者。
改装不是靠热情和干劲就能完成的。有些困难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这个决心和勇气,你就可以自己去做!
徐州某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经理刘强接到徐州同学服装有限公司的求助后,立即全力以赴“帮忙”,将三线厚料车改装成三线薄料车,与熟练的车工一起琢磨改进的技术。经过几天几夜的不眠之夜,他独立设计制造了挖耳模具。
“别看这个模具,但是对精细度的要求很高,必须精细到0.3毫米,防护服的耳朵位置有镂空工艺。过去,工人手工生产20件需要8分钟。有了这个模具,生产效率提高到了8分钟60件。”孟庆浩激动地说。
“说实话,接到任务后,我们并没有考虑什么经济利益,主要是责任驱使。目前已向全市防控卡点、村、社区一线工作人员供应防护服8000套,还有2000套库存,随时可用。之后,我们将继续生产校服和工作服。这种特殊的转产经历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和规划。未来,公司将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的消毒车间,让孩子们和工人们可以穿上消毒过的校服和工装。同时,我们还将积极生产和开发新的防护产品,为社会储备应急防护服。”孟庆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