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是一个盛产兰花的地方。有一条河叫兰江,有一座山叫兰阴山。因为兰花多,所以“山以兰命名,溪以兰命名,城也以兰命名”。光是听这几个名字,你就会觉得这里的空气里整天都飘着兰花的香味。
兰阴山,又名恒山,是郁达夫小说《奔出》中多次提到的山。文中有一个情节是主角钱世英邀董婉珍去衡山赏雪景,看到了一个“最为丰富的江南雪景”。兰阴山在古代盛产兰花。山上树山葱郁,兰花飘香。山顶有恒山塔,山腰有建于元代的兰音寺。兰音寺建于元代大德年间。寺前有一摩崖石刻“幽深兰音”,刻有“郑德十四年桂越十五国号”。石川明帝郑德的朱厚照,游历江南,听说兰溪的兰阴山有一种奇怪的兰花, 所以他带了随从去找。兰音寺的和尚不希望兰琪被分开,所以他们把兰琪藏在寺庙的一口古井里。郑德皇帝到处寻找山丘,但是没有找到。他在山崖上题写了“深在兰音”四个字,然后失望地离开了。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y in the Tang Dynasty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Lanxi people have had the custom of raising orchids. According to Guangxu's "Lanxi County Records", in the fourteenth year of Chongzhen in Ming Dynasty, one of the four sons of "Fushe" took the initiative to visit Lanxi, and wrote: "Recalling Xin Sichun, crossing Lanxi, and seeing the four characters of' viewing and picking orchids' written by Mr. Wang Zhongshan, the city gate, is extremely remarkable." On the gate of a count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air and bright" and "mirror hanging high", but the word "watching and picking orchids" is hung so leisurely, which shows that the ancients are really elegant to the extrem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es that orchids have become a major symbol of Lanxi in the Ming Dynasty. At that time, the county magistrate hung this plaque on the county gate, which ha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正是因为兰溪与兰花的深厚渊源,兰溪有许多关于兰花的古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唐龙的《兰音春赋》:“长谷雪盖,青兰坠江。兰花照春水十里,山鸟无声香。”至今被人们传唱。想想看,十里兰花,照着整条河的春水摇曳;远处的香味使山鸟陶醉了,忘记了歌唱...多么神奇的景象。
唐龙,明朝兰西县人。他师从公,三年(1508)在中进士,任按察使,直接指挥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在担任兵部尚书期间,他还在右都担任钦差,掌管三边军事。唐龙晚年居家过日子,选了兰溪八景,写了兰溪八景,其中兰音春府为第一。继戚戚在写下《兰音春赋》之后,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兰溪人赵,也是一个喜欢作诗作词的人,写了一首诗《兰音春赋》:“零陵谷更幽,香风聚枝。船欲买僧院,静而空。”似乎在当时的兰阴山, 兰花一年到头都开花。从春天到秋天,人们上山寻找兰花并欣赏它们。
明代学者、兰溪人胡应麟写了七首兰花诗,其中两首乐府诗,一首古风诗,四首五言绝句诗。其中有一首直接以兰命名的五行诗《兰》:“七弦琴月下奏,风前无。大如薛佳娘,又香又匀。”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不仅把兰花写得柔美清新,而且把兰花难以言喻的魅力转化为具体的意象。他简洁的文字和巧妙的构思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
因为在兰溪工作过,所以听说过很多,特别喜欢兰花。书房和客厅里会供奉一盆兰花。牺牲是因为它在我眼里和普通的花草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兰花端庄幽香。兰花叶洒脱,四季常青,幽静宜人,最适合自习室。家里的书桌上放一盆兰花,清幽淡雅,房子的风格也不一样。
我爱兰花,不仅仅是因为兰花优雅高贵,更是因为兰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一提到兰花,人们自然会想到“兰花当是王香”的高贵,“幽香空谷”的崇高,“不孤不香”的冷漠千百年来,兰花一直是人们赞美不尽的对象。历代文人骚客对兰花情有独钟——文章优美的叫“张澜”,文字洒脱的叫“兰藻”,厅堂雅致的叫“石兰”,志同道合的朋友叫“蓝娇”,女人善良贤惠,男人才貌双全。
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描写郑国风土人情的诗句提到兰花,屈原的《离骚》受兰的启发,《九歌九章》中就有许多咏兰的词句:“浴兰在汤中使人闻香”,“递以赏”,“秋兰驼鹿湿,在堂下;绿叶盛开,方菲菲正在进攻”...兰已经成为屈原精神的化身,崇高和神圣的代名词。
唐代诗人陈子昂以咏兰来表达自己的才气和抱负。“兰若生于春夏,盛于何。你独自在森林里,朱有紫色的茎。天色已晚,秋风生。当中国时代一去不复返,方毅如何能成?”北宋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最著名的是《论杨次公春兰》:“春兰似美人,不羞献己。闻风而闻香时,我看不见彭哀……”
不仅文人爱兰花,很多皇帝、将军也爱兰花。南北朝时,梁武帝的萧炎曾说:“台下植兰玉,气暖兰发。芬芳适时,温柔迎节”;唐太宗的大才子李世民也写过一首诗《蓝芳》:“春暖花开在紫苑,美景在梅兰场。映庭含淡色,露凝浮……”可见十步之内必有爱兰之人。
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出生于兰溪市永昌街李霞村。他在家乡建“一山另业”时,广泛种植花草,最喜欢的是兰花。为了种出好兰花,他还向人请教兰花栽培的方法。晚年,他住在南京时,建了一座芥菜园,并在园内建了一座“兰佩亭”。他还在《闲植部》写了两篇散文《兰与惠》,把兰与惠作了比较,指出惠看不上兰的原因不是花和香,而是叶子。在李渔看来,人和植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兰生谷是大多数文人生活境遇的写照;也有人说,养兰花最忌讳烧香,兰花一熏就会枯萎。他们认为兰花如神仙,最怕烟火。
前几天整理家里的书籍,发现自己并不擅长养兰花,但是家里有很多关于兰花的书籍和资料。还有赵世庚的《张进兰谱》,涂永宁的《惠兰经》等。这些书和资料都是我的朋友——那些兰花爱好者送给我的。
墨迹未干,岁月沉香。人若兰花,能在喧嚣中保持淡雅宁静;如果心是蓝色的,就能在严寒霜雪中从容不迫;如果品质是蓝色的,你无法在美丽的阳光和微风中改变你的本性。
》(2022年11月11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