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某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系列案件。侦查员发现,该团伙主要成员多为90后、00后,甚至有学生参与其中。近年来,一些青少年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误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泥潭,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工具人”。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扶信罪”)听起来很奇怪,但却离日常生活不远。2022年上半年,检察机关起诉扶信6.4万人。在各类刑事案件中,起诉人数排在第三位,前两位是危险驾驶和盗窃。
贪图小利、侥幸、无知、愚昧是“扶信”高发的根本原因。但是,所谓的“事先不知情”是站不住脚的,并不是有罪不罚的理由。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借了一个银行账户一个星期,获利只有100元,却因为帮犯罪分子转账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从司法实践来看,涉嫌“扶信”,并不要求当事人知道对方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如果他们知道,就涉嫌共同犯罪。当事人不知道,但结合因果和基本道理,可以推断当事人应该知道。
很多“扶信”嫌疑人在被司法机关起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他们以为只是借个银行卡,借个微信账号的事,既没偷也没抢。一些在校学生或刚步入社会的人,受到所谓“高薪”“兼职”的诱惑,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成为电信网络犯罪的“帮凶”。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打击和惩治信息网络犯罪白皮书(2020-2021)》显示,助信犯罪呈现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收入化的“三低”现象。其中90后、00后占65.48%。
远离“助信”,公安机关和金融机构要相互配合,大力开展典型案例审判宣传推介活动,切断非法开设银行卡、电话卡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反诈骗“防火墙”,加强源头防范。对于在校学生,有关部门要继续联合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不做犯罪分子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