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产,近日来,我省各地多措并举,推动全产业链整体复产。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效果如何?本报记者走进企业,直击项目现场,追踪行业难点,见证全省各地困难,抢回疫情耽误的时间,谋划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积极行动。
3月14日上午,两辆标有“四川农民工返乡就业春风行动专用车辆”的大巴车先后驶入南充市顺庆区芦溪镇和金台镇,送128名农民工到市内企业面试。这些农民工中,芦溪镇的唐秀英和丈夫在广东广州打工多年,今年准备留在南充。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疫情下,我省推进复工复产。如何解决“人”的问题?
变化
省内工人好招,就业结构性矛盾有缓解迹象。
3月10日,广元至平武高速全线14个路段全部复工。“为了全面复工,2000多名外省工人换成了本省工人。”北新路桥集团广平高速公路项目总承包部部长黄辉说。
广平高速是广元市在建的最大单体工程,高峰期约有8000名工人,通常约有五分之三的工人来自湖北、湖南、福建、甘肃、重庆等地。受疫情影响,外省工人很难回到岗位。“复工一个多月,广平高速就接待了600多名外省人。”黄辉告诉记者,如果省外工人不能回来,他们将使用省内工人。
在劳务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每天有200多名新工人进入工地。黄辉觉得“换工人”进行得很顺利。
彭辉是广平高速公路第五标段的项目经理。该标段有320多名工人,以前大多来自湖北和重庆。现在省内广元、巴中、自贡、达州新招工人170人。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高技能人才短缺,一般技能人才相对过剩,是该省企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受疫情影响,县区企业间此类矛盾有缓解迹象。
“以前我们最缺两个电焊工,又找不到钱。我们常年缺100人,今年在省里招了60人左右,情况比往年好。”剑阁县四川驰恒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岳桂明说。
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李也有同样的感受。“有些人选择在家工作,仪陇经开区目前的用工缺口比往年要小。”
改革
网络招聘优化“现场招聘”解燃眉之急。
2月28日,乐山市首条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线在华友医药(乐山)有限公司医疗器械生产车间调试验证成功,需要新增员工约50人。项目于2月7日正式开工,前期设备安装、消毒防疫工作进展顺利,但整个进度卡在招聘上。
“过去,你可以在招聘会上通过网络找到合适的人。”华友医药办主任艺鹭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线下招聘会销声匿迹。她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了招聘信息,但信息很快就被刷下来了。
得知华友制药缺人,乐山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通过“点对点”的信息推送,为公司匹配了15名工人,保证了第一条生产线的顺利运转。为了提高效率,乐山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华友药业举办了一场“现场招聘”。目前,华友药业所需的50名员工已全部到位。
四川灿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光电转换器件,客户包括华为、海信、中兴等100多家知名厂商。该公司常年雇佣近1000人。2月5日复工之初,厂里只有几十个工人。为了尽快弥补用工缺口,公司成立了招聘团队,8个人忙了近半个月,但招聘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在仁寿县人社局和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公司通过农民工大数据平台解决了燃眉之急。
去年,仁寿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民工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掌握本县外来务工人员的电话号码、就业意愿、年龄结构和去向。如果当地企业有什么需求,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好。”仁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疫情之下,网上“不面对面招聘”也成为招聘的重要渠道。
内江巨腾公司为微软、惠普等大型企业提供配件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人数常年保持在4800人左右,复工当天却只有3600多名员工到岗。内江经开区建立了36个微信用工供需群,帮助聚腾公司带去了300多名新员工,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荒。
想
有些人因为疫情没有出门。怎样才能让人留下来?
青川县乔庄镇的永昌兵曾经在新疆工作过。目前在家附近的广平高速项目工作,工资比在新疆工作时少。疫情过后你打算怎么办?永昌兵说走着瞧。
“因为疫情,一些有技术的人没有出去打工,但是疫情过后这些人会不会留下来就不好说了。”剑阁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张鸿运说。
农民工在看,企业在担心。“很多地方政策好,有专车,工资高。相比之下,我们的竞争优势并不大。”艺鹭说。
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晓鸣说,要彻底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充分考虑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地方都实施了补贴措施,帮助企业留人。
乐山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补贴措施,对每名新招聘的农民工每月给予100元的社保补贴和5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
宜宾市出台的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八项政策措施明确。所有初次进城的农民工都可以领取三年的就业补贴。
解决省内企业用工难,除了着眼于留下农民工,一些地方眼光更长远,需要留下更多的人才。
近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才办制定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专家型人才的关怀和鼓励,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新引进副总裁以上高级管理人才、硕士以上核心技术人才并在防疫期间与上述人才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区内重点企业,按人才引进费用的50%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补贴。
专家说
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晓鸣:
在疫情影响下,该省企业用工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另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政府深度介入,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供需错位。企业和政府需要的工人点对点招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匹配。有些企业虽然有人,但复工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找工人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但在疫情下,企业用工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容易出现供需错位的问题,工人进了也可能被退回。
第二,稳定性不够。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目前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萎缩等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人的工资水平,工人跳槽的可能性增大。到时候企业会很难找到工作。这就需要各地落实政府出台的补贴。
人流流向的变化值得观察
“孩子上网络课需要手机”“以前工作的地方还没回来上班”“今年想在家工作”...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很多不外出打工的农民工。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虽然可能只是暂时的,但这种变化和趋势可能会对区域人才结构和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部3月7日发布的信息,已返回工作岗位的农民工人数已达7800万,占今年春节返乡人数的60%。
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长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省社科院发布的《四川蓝皮书: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19)》指出,参与调查的353家企业中,有269家企业缺工。招工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求职者对薪酬和就业环境期望过高;二是符合岗位要求的报名人数减少,即人不适合岗位。
疫情下,省内企业面临的用工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疫情过后,人流会有怎样的变化,值得观察和思考。
疫情是考验,也可能是机遇。能否抓住复工复产的窗口期,把资金、技能、感情留给农民工或人才,也是一个值得好好回答的问题。(记者严侨范邦平王波尔普南希郑志昊温莎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