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功夫在地下,功夫在人心——鹤壁“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河南省鹤壁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注重科学规划、规划引导、整体推进,使“功夫主要在地下”的“海绵城市”建设赢得群众好评。
功夫收获于地下,为民所乐。
寒冷的冬天,在鹤壁市淇河大道雨水净化利用实验点,透水铺装的展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地表以下是60厘米厚的种植土层,下面是30厘米厚的沙子,下面是30厘米厚的带坡度的砾石,底部有雨水收集管。”50多岁的市民老张对比着宣传板和展区,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这个‘海绵城市’还挺难建的,干坤在地下!”此言一出,引得围观者大笑。
在桃园公园停车场,路面采用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的设计,彻底改变了大雨时雨水渗不下去,出现渍水的老问题。“未来如果下雨,80%以上的雨水会通过透水路面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部分雨水会进入渗流存储模块。过滤净化后,可用于洗路、洗车、浇花种树等。,实现区域水循环,”市住建局建筑节能科科长马玉池说。
在齐河湿地公园,人行道旁的绿地低于人行道。这种看似随意的设计
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是华北平原南部最大的漏斗区。地下水已经被过度开采了很多年。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逐渐加大了硬化地面的比重,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能力越来越弱,地下水位普遍逐年下降。根据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地下水埋深基本在10米以上,局部最大埋深超过40米。
鹤壁市住建局副局长郑表示,“海绵城市”建成后,将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淹脚”的目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非常缺水的鹤壁来说,也将有利于补充地下水源,修复水生态。
“试点开展以来,最有价值的变化就是观念的转变。”市住建局局长赵成贤说,“以前城市建设往往只想着加厚排水管网。结果排水不如从前,一下雨就涝,下了雨就缺水。现在每个人都意识到,我们应该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累、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减少城市发展和建设对生态的破坏。”
在鹤壁街头,有市民告诉记者:“海绵城市”不仅是一个时髦的名字,更是一项提高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虽然大部分项目都是地下的,但实际上是放在老百姓心里的。
全面推进科学规划(小标题)
2015年初,鹤壁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鹤壁市委书记范秀芳说:“海绵城市是一项德政工程,利在长远。”。
为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鹤壁强调规划指导,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启动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工作。鹤壁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初稿已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已修订,项目规划设计导则已编制完成,《建设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陆续出台,建设管控体系得到完善。
鹤壁根据建设要求,规划了雨水的来源、运输路线和调蓄设施,将任务分为绿化广场、城市道路工程、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整治、城市防洪节水、建设小区六大类,总投资32.87亿元。
作为建设试点,虽然有财政部和省市财政资金拨付的12亿元专项资金,但资金缺口还是很大。鹤壁创新机制,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设计和建设管理。目前,大多数项目的设计和招标正在进行中,50多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2016年底,300多个项目基本落地。
需要规范详细的标准,并加强资金支持。
“在目前的工程招投标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现象,参与投标的公司对设计和施工操作的细节还缺乏把握。”赵成贤表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大设计和建设的标准化。
鹤壁市淇滨区分管城建的副区长常文军表示,目前试点城市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不一,尤其是建设的详细要求比较模糊。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标准,让工作的细节控制更加明确。
鹤壁市副市长朱表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还存在部分资金缺口,需要创新金融机制,继续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