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沈阳市场上,水果味的冰棍卖得很好。在二经街的一家超市里,有三个大冰柜,里面放满了各种冰棍、冰淇淋、雪糕。许多品牌如红宝来和蜡笔肖鑫都推出了水果味冷饮,但一些水果味冰棍根本不含水果,误导消费者购买。昨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水果的味道是用香精调和的。
这家超市的收银员说,今年最受欢迎的冰棍是新上市的水果味。然而,真正有水果的冰棍卖得很好,一些没有水果的冰棍也跟着浑水摸鱼,扰乱了市场。收银员拿起两根冰棍,解释道:“你看,这里的标签是菠萝+果肉+冰饭。菠萝可以看,可以吃。而这种冰棍——‘碎果冰味饮料’根本没有水果,而且只要一元钱,都是各种口味勾兑的口味。”
记者看到,这种“碎果冰味饮料”冰棍一共有四种口味,草莓、苹果、荔枝、橘子,用不同颜色的包装纸来区分。这四种口味的冰棍配料表几乎一样,都含有10多种食品添加剂,但是没有水果。业内人士解释,像这种冰棍的味道是添加了水果味香精勾兑而成的。但产品标签上标注的是“口味”二字,是“水果味冰棍”而非“水果冰棍”,因此并不违法。
消费者看不懂添加剂。
在一款草莓味的“碎果冰味饮料”冰棍上,配料表中标注的食品添加剂有乳化剂(471、477)、增稠剂(407、410、412)、酸度调节剂(330、339i)、着色剂(100ii)等。一名正在选购冰棍的中学生说:“你看看这些食品添加剂的编码就知道了,不知道是什么,但你可以在网上查一下。”记者查询了“乳化剂471”,这是单甘酯和双甘酯脂肪酸酯的国际代号,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山嵛酸、硬脂酸和月桂酸。如果厂家把这些名字都写上,恐怕整张冰棍纸都不够。
但业内人士表示,厂家只写代码,不写名字,不是因为名字太长,看着吓人,而是根本不想让消费者看懂。比如“酸度调节剂330”直接写成“柠檬酸”,消费者在网上搜索会发现,柠檬酸虽然对人体没有直接危害,但能促进钙在体内的排泄和沉积。如果长期食用,可能会导致低钙血症,增加患十二指肠癌的风险。
自制水果冰棍很受欢迎。
辽宁明歌律师事务所律师范志斌认为,从标识来看,商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承诺的是口感,而不是成分。这种行为不违法,但是不合理。毕竟用这种模糊的广告方式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属于一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为。
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家自制水果冰棍。同时,一些购物网站的统计也显示,入夏以来,便宜的榨汁机、各种形状的塑料杯、长短不一的小棒销量明显上升,这些都是自制水果冰棍的必备单品。有的卖家直接把自己做的水果冰棍晒干,用榨汁机把一个香蕉、一个苹果、几个草莓榨成汁,再加点水、牛奶、冰块或者橙汁,倒进一个小塑料杯里,然后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插一根木棒,几个小时就做成了100%的纯水果冰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