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在北大有个有趣的外号——“长寿俱乐部”。北大哲学系教授中,90岁以上的有10多人,85岁以上的有20多人,占知名教授的近一半。也有很多哲学大师去世了。系主任王波称之为哲学系的“一大骄傲”。
93岁的杨欣教授谦虚地说,他是系里第二老,第一老是94岁的张世英教授。说起哲学系的长寿传统,杨教授数了数他认识的老先生:“冯友兰、梁漱溟、都是90多岁的长寿哲学家,朱光潜、宗白华都是89岁,但我真的没听说过他们的养生秘诀。”
在杨教授的记忆中,哲学系的这些著名学者,对衣食极为考究,不补充营养,也没有人喜欢运动。很多人都住过中关园的简易平房和老楼。“或许,支撑他们生活的最大动力就是读书的乐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兴趣都是学术性的,有精神力量支撑,人生的追求自然是漫长的。”
10多平方米的房间,是91岁的李德奇教授的书房兼卧室。房间基本无处可去,到处都是书。“我这里叫蜀山,蜀山。房间虽小,却是我最惬意的地方。”李教授每天听收音机里的古典音乐节目,贝多芬是他的最爱。我也热爱诗歌、书法和绘画。在老人看来,生命应该是为了美好的事物而存在。“这种乐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极乐状态。什么是生命力?总是对生活感兴趣!”
只有死得安详,才能活得快乐。
你应该像庄子一样打鼓唱歌。
作为哲学家,我们无法回避关于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在与这些长寿哲学家的交谈中,他们毫不犹豫地谈到了死亡。
住在中关园另一个哲学系的91岁教授李德奇教授语出惊人:“死亡是什么?死亡是一件快乐的事!面对死亡,我要像庄子一样歌唱。”
李教授的居住环境比杨欣教授的家还要局促。10多平米的小隔间是书房兼卧室。房间里不用说,没地方转,到处都是书。角落里一张简单的硬单人床是他休息的地方。
“我这里叫蜀山,蜀山。虽然房子很小,但它是我最愉快的地方。”李教授的专业是逻辑学,但兴趣广泛,数学、物理、音乐、书画都有。“当年,北京的电话号码从七位数涨到八位数。当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时,我的脑子在打转。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用来计算电话增加了多少个家庭,并去掉从零开始的数字。不动脑子,就会老。‘勤奋’是我的健康秘诀。”老人几乎痴迷于生活中的各种兴趣,喜欢一切美好有趣的事物。
没有音响设备,没有CD播放器,甚至没有录音机。只是每天听收音机里的古典音乐节目,老人们常常听得热泪盈眶。说起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舒曼的《梦》,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慢板,还有自己最喜欢的贝多芬,老人脸上一片梦幻,忍不住轻声哼唱起来。优美的旋律萦绕在昏暗的房间里,有种超现实的感觉。“这首歌应该只在天上……”老人轻轻地叹了口气。
打开一张朱云明的书贴,老人抚摸着漂亮的字迹。“古诗十九首,诗字好。我第一眼就失去理智了。”在他看来,生活就应该为这些美好的事物而存在。“这种乐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极乐状态。什么是生命力?总是对生活感兴趣!”
“生物都会死,死是对自然的贡献,与自然融为一体,没什么好难过的。我相信的是幸福的生活。即使我下周死了,我还是会记得这个周六的NPC书展,带着更多的打折书回来。”李先生笑起来像个孩子。
不要结束生命
生活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
对于93岁的杨欣教授来说,理解死亡是什么,让生命更有意义。“刚退役的时候,我不习惯。我很悲观。我觉得生活是一条直线。从起点到终点,人生一眨眼就过去了。虽然我想抽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但心里一直有阴影,觉得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多了。”这种情绪变化是在一次次攀登泰山的过程中悟出来的。
杨教授非常热爱泰山,至今已登过44次。去年,他以92岁的高龄爬了两次。“我坐的是缆车,但从玉皇顶到南天门都是我自己爬的,连登山的人都认识我。”他不仅登了山,还写了《泰山美学考察》《古人登泰山都做了什么?是对天的崇拜和尊敬,天是自然,天是健康的,君子自强不息,宇宙生命循环不息。泰山包含了中国哲学中‘生’的内涵,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登泰山激发了我的活力。”杨欣笑自己以前瘦得像一片叶子,别人担心一阵风就把他吹走。爬山让他健健康康的,像变了一个人。
在老人巨大的书桌上,有一幅他刚刚写的书法。是他写的一首诗:“人生七十古来,八十秋叶不黄,九十枫树红,春雪纷飞。”他饶有兴趣地解释道:“最后一句是我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到了100岁,四季似乎结束了,但春天又回到了地球。这就是生命的循环。我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是一条直线,生活是一个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个体生命结束,融入宇宙大生命,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命,人从自然而来,回归自然。”
在杨教授看来,生命周期有多种方式。“我教过的学生,帮助过的人,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收藏创作的艺术品放在展厅供人欣赏,也是我生命的延续……”人生没有终点,每一天都会过得很愉快,很有意义。老人认为这就是生活的自由。
“哲学家的世界不仅仅是书房和象牙塔,心灵从最大到最小都是一个存在。放出来就是六合一,卷起来就是藏在秘密里。从五尺之躯,直接引向万物之极。哲学家不仅要安顿自己,还要安顿人和天地。在对他人和世界的承诺中,在对道的传承和实践中,可以找到美德、智慧和幸福。"
这篇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校庆上的演讲,恰恰勾勒出了哲学家的精神境界。也许这种对美德、智慧和幸福的不懈追求才是他们长寿的真正秘密。
补白
北京大学哲学系长寿大师
梁漱溟(1893-1988)享年95岁。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他融合了西方孔孟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柏格森的“人生哲学”,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命和欲望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
金(1895-1984)已89岁高龄。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方法,融合中国哲学精神,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他也是第一个向中国系统介绍现代逻辑的人。
冯友兰(1895-1990)享年95岁。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简史》对中国现当代学术界乃至国外学术界影响深远。
朱光潜(1897-1986)享年89岁。朱光潜学贯中西,古为今用。他以自己的精深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旧唯心主义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座“桥梁”,横跨古今,沟通中外。也是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美学大师,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宗白华(1897-1986)享年89岁。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被誉为“融合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贺麟(1902-1992)逝世,享年90岁。中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专家。贺麟是“新心学”的创始人。
张岱年(1909-2004)享年95岁。中国是现代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写作。1980年起,他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