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四年(1509年),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园主人王献臣委托画家文征明进行设计,并存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面积约13.4公顷,规模较大。园内有许多空地,中间有积水,池中繁花、玉石、假山、水石、亭台、小径、林地等,共有31个景点。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走进拙政园,人们首先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奇石。这些奇石各具特色,有的形态奇特,有的纹理美丽,让人欣赏时产生喜悦之情。其中最著名的太湖石,以其“皱、漏、瘦、透”之美而著称,被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太湖石原产于江苏太湖的苏州洞庭山,因长年水浪冲击而形成许多空洞、穿孔、道孔,形状奇特、质地圆润。太湖石不仅具有自然美,还具有人文气息,为园林增色添彩。
在园林中,太湖石常被用来构建假山、点缀园林庭院等人文景观。古人云:“错落复崔巍,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太湖石为我国古代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为闻名。
然而,太湖石并非易得。古代采石工人需携带工具潜水取石,用大绳捆绑,吊上大船运往工地。明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总之,拙政园内的太湖石为我国古代园林中常用的石料,具有自然美和人文气息。它源于江苏太湖的苏州洞庭山,因长期水浪冲击而形成许多空洞、穿孔、道孔,形态奇特、质地圆润。而古代采石工人需携带工具潜水取石,用大绳捆绑,吊上大船运往工地。这种太湖石的奇美,为园林增色添彩,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