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坚定的决心;有穿越历史的精神;有一种反映未来的奋斗。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村”,它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精神和物质、梦想和奋斗紧密相连。是国家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象征。
这个“村”就是中关村。
图为中关村创业大街。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是京郊的一个自然村,只有农家乐和菜地。中关村闻名全世界。1953年开始,中科院研究所落户,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就奠定在这里。70年来,高等院校在这里扎根,科研院所如雨后春笋,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迭代升级。中关村已成为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科技条件最雄厚、科研成果最丰富的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新时代,中关村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爱国奉献,惊天动地的壮举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矗立在北四环中关村立交桥北侧,是中国科技竞争力的生力军。纳米中心的墙旁边有一个特殊的纪念碑。科技史专家范鸿业说:“这是中关村建设的起点。”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195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对当时名为“中官屯”的场地进行勘测定位,开始建造科学城的第一座建筑——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又称“原子能大楼”。该建筑于1953年竣工,被誉为“科学共和国第一楼”。一群成功的留学生唱着“别犹豫,别犹豫,回国吧,祖国需要你……”来自美洲国家和欧洲。
图为中关村原子能大厦。
“做惊天动地的事,匿名。”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座大楼里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钱三强、王、彭焕武、邓稼先、于敏、朱光亚、。从1955年到1995年,近30位中科院院士走出这座大楼,“孵化”出89个新的核科研机构,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研发机构群体。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钱三强的办公室在一楼,彭焕武、邓稼先、于敏的理论室在三楼,王的宇宙线室在五楼。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地区的几栋简陋的灰砖建筑里聚集了大量的著名科学家。他们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做着惊天动地的事情,成为新中国现代科学各个学科的奠基人。
“最大的愿望是强国”,这几乎是一代科学家的心声。他们以中关村为支点,奋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爱国、敬业、科学、攀登的精神与他们融为一体,也融入了“村民”的血液,成为中关村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探路前行,掀起改革开放浪潮。
在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要探索中,中关村的身影都是坚定而耀眼的。
40多年前,科学家下海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关村,中科院物理所核物理学家陈春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张破桌子,几张破凳子,七八个人,半个五六平米的仓库...1980年10月23日,从硅谷考察归来的陈春贤在中科院物理所家属区的一个房间里。仓库前挂着“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开发服务部”的牌子。在这里,知识可以换来财富,可以有工资以外的收入。
我习惯吃同一个锅。可以吗?在争议中,陈春贤被贴上了“二手技术”和“投机分子”的标签。
“如果大学永远是象牙塔,研究所永远是不关心市场,永远不会和工厂有任何联系的科技学院,那么科学的春风永远吹不过玉门。”信息时代的超前感知激发了陈春贤的另一个“强国梦”,陈春贤在破冰之路上顽强坚持。
时代决定命运,科学的春天带来春天的消息。1983年,当中央委员会作出最后决定时,争议平息了。科技人员纷纷出海,掀起了一股热潮。
图说:创业大道位于中关村核心区。七八十年代属于海淀镇。中国书店和昊海大厦是该街北门的标志性建筑。(
到1987年,中关村的“电子一条街”已具相当规模,每天有多达20万人前来购买,科技型企业148家,销售总额9亿多元,占海淀区社会总收入的37%。%。
一枚硬币总是有两面。改革开放初期,野蛮生长的中关村,繁荣与混乱相伴。市场经济早期就有违法行为,中关村也是重灾区。“取缔”、“取缔”、“清理”的声音甚嚣尘上。
在人群的喧嚣声中,一份报告指出了时代的方向。
“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冲击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旧观念、旧体制,探索了一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探索了一条创业发展的新路。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98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肯定了中关村的做法。
突破重重壁垒,中关村先行一步。同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首个国家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这一天起,中关村正式被列入政府发展规划。以此为标志,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开启了新的篇章。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需要与世界接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中关村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引领中国“触网”。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1995年,北京中关村,一个巨大的广告牌矗立在白衣路(现中关村大街)南端的拐角处。广告牌指向了中国最早的民营互联网公司——瀛海威。
前年,在中关村工作了10年的柳传志成立了联想微机事业部,国内第一台万元以下的286电脑在中关村诞生。
互联网的发展靠的是人才。留学生注册公司只需要6天半;如果企业被认定有前景,还将获得8万元“留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公司赚钱了,也可以把人民币全部换成外汇带走...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将大量互联网“海归”锁定在中关村。
图注:联想最初创立于中关村的一个小平房里。(毕磊摄)
仅2000年春天,中关村新诞生的149家企业中,互联网企业就有50家,超过了之前中国所有互联网企业的总和。今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也从1998年的204万增长了10倍。新浪、搜狐、百度等一批互联网公司在中关村成长起来...
仿佛一瞬间,中国人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竞争的世界创造了创新和创业的愿望。
新时代,新奋斗。中关村永远年轻,创新是它不变的灵魂。
“创业者就是想做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1985年出生的殷琦带着自己的创业公司“旷视科技”,选择了门槛非常高的人脸识别。“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没有这个,人工智能就没有眼睛。”
信仰就像一粒种子,甚至可以在裂缝中发芽。短短三年,“刷脸”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我们的公安模式也因为这项技术而被重塑。“如果一个逃犯走进一个有监控摄像头的区域,只要露出他的脸,中关村付强物流,一个准。
依托核心技术,旷视科技在各种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大赛中屡战屡胜,25次获得全球科技评比第一名。
寒武纪AI芯片,商汤科技深度学习超算中心,百度国内首个深度学习开源平台...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关村拥有4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国家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单位超过一半,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10个。中国最大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中关村,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各类优秀人才的聚集。
2012年,王晓东回国成为中关村的一名新兵。他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北方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誓要研发出人类最好的抗癌药物。“硅谷能做的,中关村也能做。”
2016年,百济神州研发的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BGB-A317成为美国批准临床试验的候选生物药物。
“通过几代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努力,中关村逐渐形成了务实、执着、追求卓越、科技报国的创新创业文化。”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5G移动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创新药物...在关键技术领域,新一代中关村人正在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
数据显示,2018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申请专利86395件,同比增长17.0%,中关村付强物流获授权专利53982件,同比增长24.4%,有效发明专利98624件。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企业占示范区近50%。示范区内企业申请PCT专利4596件,占同期北京市PCT专利申请总量的70.4%。
就像中国的一个窗口,创新的脚步在中关村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