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禄米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设计

   2024-12-18 440
核心提示:米露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2.1设计基础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 50316-2000)、《工业金属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2010)、《现场设备及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2010)和《氧气站设计规范(附条文)》(GB 50030-2013)。米露集中供气系统的优势实验室中一些仪器或设备的工作需要各种气体供应。从气瓶间、管道敷设、材料选择、管道连接、安全技术要求等方面考虑,设计目的性很强,要把安全放在* * *位置,根据实验室使用

完善的实验室供气系统是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基础。分析并优化了实验室集中供气的优势。米露实验室供气系统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从气瓶间、管道敷设、材料选择、管道连接、安全技术要求等方面考虑,设计目的性很强,要把安全放在* * *位置,根据实验室使用的气体种类进行整体规划。探讨了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为实验室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米露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供气方式,因其操作简单、气流稳定、使用安全、运行费用低而得到广泛应用。其系统主要由气源切换、供气管道、调压装置、用气点、监控报警系统组成。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涉及管道的布置、材质和规格的选择、各阶段的安装步骤和要求、工程的验收。一个好的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气体的安全、方便、管理和维护,以及实验室未来发展的需要,特殊气体的特殊技术方案。因此,实验室集中供气的设计需要统筹规划,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 并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米露集中供气系统的优势

实验室中一些仪器或设备的工作需要各种气体供应。通常,使用的气体类型是高纯度的氧气和氮气。氩、氢、氦;甲烷、乙炔、二氧化碳和混合气体,甚至一些设备会使用有毒有害气体。一些气体用于仪器和设备的驱动控制,如压缩空气。实验室有两种供气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独立气瓶分散供气模式,每台仪器设备配备一个单独的气瓶,分别满足每台仪器设备的使用。另一种模式是集中供气模式,储气罐、杜瓦瓶、气体发生器等。作为气源,配置气体发生系统或自动切换或手动切换系统,实现不间断供气, 气体通过耐压不锈钢管输送到用气户,每个端口的压力和流量可以根据仪表的要求独立控制,以满足各种仪表设备的使用要求。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的主要优点如下。

(1)稳压效果好。集中供气可采用两级减压或多级减压,以获得更好的稳压效果。比如系统的二级减压和仪器内部的调压装置后,可以说是三级稳压。第一级减压后,气源在主管道上保持高压,便于长距离管道输送。第二级低压减压阀用在仪器的前端,将压力调节到仪器的工作范围,然后进入仪器的气体才能保证符合仪器的要求。

(2)保证气体纯度。载气通过大储罐(液压)和输送管道输送到仪器,储罐出口安装单向阀,避免更换储罐时空气或水分混入。此外,可在高压段后安装泄压开关球阀,排出多余的空气或水分,从而保证气体的纯度。

(3)提高了安全性。瓶装气体的充气压力一般大于等于14MPa/cm2。集中供气可按需降低系统压力,且远离实验区,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另外,集中送风可以将空气压缩机放置在送风室内,可以减少压缩机产生的电火花带来的安全隐患,避免噪音对实验室的干扰。

(4)改善工作环境。取消了实验室的钢瓶、空压机等供气源,减少了占地面积,方便了实验室设备设施的布置,避免了与实验室操作人员同处一地带来的混乱和不便。

(5)降低运营成本。集中供气系统可以使用储气量大的储液罐供气,可以大大节省购置成本,减少更换气瓶和气罐的频率,节约人工成本,降低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方便管理、维护和保养。

(6)连续性和及时性。集中供气系统采用手动、半自动或全自动切换系统。平时各供气源处于一开一备的状态,可根据仪表的工作情况调节局部或整体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既能保证仪表气体流量和压力的稳定和连续,也能保证量值传递不发生变化。

(7)灵活的扩展性。集中供气管道上可预留燃气连接点和可扩展的点,安装控制开关或插头,方便扩展。控制阀安装在所有用气仪表的前端。因此,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仪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扩建新的输气终端。

米露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

2.1设计基础

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 50316-2000)、《工业金属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2010)、《现场设备及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2010)和《氧气站设计规范(附条文)》(GB 50030-2013)。《氢气站设计规范》(附条文)GB 50177-2005、《深冷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范》GB 16912-2008、《氢气安全使用技术规范》GB 4962-2008、《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附条文)GB 50029-2014、《城镇燃气设计规范》(附条文)GB 50028-2006、《燃气

2.2气瓶间

集中供气系统需要规划设计独立的气瓶间。根据实验室的布局和用气量,可在实验室的每层或几层设置气瓶间,也可在实验室外设计气瓶间,为整个实验室供气。气瓶储存区应合理布置,易燃容器与助燃容器之间保持安全距离。气瓶间的墙壁应采用实心结构,门应设计成防爆门,并安装防爆灯和防爆风机,以减少事故情况下实验室区域的破坏性。储存钢瓶的房间不适合吊顶。气瓶间还应配备气体泄漏,低压通风报警设施,排气装置,以及防雷、 设计中还应考虑防静电、空调设备等设施。为保证气体纯度和压力稳定,需采用多级减压供气,宜设置气路吹扫、排空、杂质过滤、水分和油气净化等装置。,如有可能,可采用双气源自动供气。

2.3管道设计

(1)一般实验室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各种气体管道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

(2)根据实验室用气量,计算供气压力、流量和管道内径。所有燃气主管道的原始高度不低于9。52毫米(英寸,仪表空气管道直径为12.7毫米)。在管道末端,原则上不得小于6.35毫米(英寸,也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3)氢气、氧气、乙炔和甲烷的管道,以及引入实验室的各种气体管道的支管应外露。氢气、氧气、乙炔甲烷等管道敷设在管道井和管道技术层时,应设置通风装置,保证每小时换气150次(1 ~ 3次)。

(4)需要穿过实验室墙壁或楼板的部位应设置预埋套管,管道应穿过套管,套管内管段不得焊接。管道和套管之间应采用不燃材料密封。

(5)氢气和氧气管道的末端和高点应设置放空管。通气管应高出楼层顶部2m以上,并应设置在防雷区内。氢气管道还应配备取样口和吹扫口。放空管、取样口和吹扫口的位置应满足管道内气体吹扫和置换的要求。

(6)氢气和氧气管道应有消除静电的接地装置。其他有接地要求的管道,其接地和跨接方法应按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执行。

(7)管道敷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干燥气体管道应水平布置。如果气体含有高水分,管道的坡度应≤ 0.3%,坡度朝向冷凝液收集器方向。

(2)当其他气体管道和氧气管道需要安装在同一框架内时,管道之间的距离应≤0.25米..氧气管道应在其他管道之上,氢气管道除外。

③氢气管道和可燃气体管道并联安装时,管道间距不应小于0.50 m,管道相遇时,间距不应小于0.25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在* * *以上。

(4)燃气管道每隔1.5m左右,应采用支架固定。另外,根据燃气管道的弯曲直径,可以设置合适的支架位置。

⑤在室内敷设氢气管道时,不能直接埋在地下或布置在地沟中,以免直接穿过不用氢气的房间。

⑥钢瓶接头和调节阀之间应有耐高压的金属软管,管道和阀门之间的连接应有高压双套接头,以便于维修和更换部件。

2.4材料选择

供气系统选材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不应使用非金属材料;第二,材料不会吸附或产生气体;第三,它们不产生粒子。输气管道一般应采用无缝钢管,当输送气体纯度≥ 99.99%时,管道应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缝钢管。管道与设备的连接段应采用金属管。如果选择非金属软管,应使用工程塑料管,如聚四氟乙烯管和聚氯乙烯管,而不是乳胶管。氢氧管道中使用的元件和仪表应为该介质的专用产品,不得使用替代品。其他部件的选择应给出设计建议,如输送阀和氧气接触部分的不燃材料,有色金属,不锈钢, 镍基合金和其他密封环材料;管道接口法兰的垫片应根据管道内输送的气体确定;管道固定件(管卡)应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材料,坚固、轻便、耐用。

2.5管道连接

供气系统的连接应符合GB 50236-2011《现场设备和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11]的要求。管道连接应采用法兰连接或焊接,氢气管道不应采用螺纹连接;高纯气体管道应采用承插焊接;燃气管道与设备、阀门与管道或管件的连接应采用螺纹或法兰连接;螺纹接头中的填充物应为聚四氟乙烯薄膜、一氧化铅和甘油混合填充物;对于高纯气体管道和阀门部件的连接,应采用高压双夹套接头。

2.6安全技术要求

燃气管道设计的安全技术应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和以下要求[12]:

(1)燃气管道、导线和电缆不应同时敷设在同一柜架内。

(2)所有减压阀须设有通往气体贮存区外面的排气管。可燃气体和氧化气体排气管不能结合在一起。

(3)管道系统应配备压力调节装置,压力调节装置由各种阀门(调节阀、截止阀、球阀等)组成。)来实现开、关、调节气体的功能。在工作台上设置单独的阀门(球阀或针阀)控制气体出口。

(4)各种燃气管道应有明显的指示标志。安全泄压阀的标识应指示泄压水平。

(5)使用氢气和可燃气体的实验室应配备报警装置,并在放空管线上安装气体回火防止器。

(6)储存氢气瓶的区域应至少每小时通风三次。

(7)瓶阀、喷嘴螺丝、减压阀等附件无泄漏、螺纹打滑、松动,各种气压计一般不允许混用。

气体安全

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比单缸供气方式更具优势。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建设者、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实验室采用集中供气系统达成了共识,采用集中供气作为实验室供气模式的主流设计方案得到了广泛认可。实验室集中供气的设计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以保证实验室供气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安全性。

3.1安全环保工作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验中心的安全和环保领域。一是购置智能门禁系统和中央综合监控系统,对实验中心的安全环保进行全过程监控管理;其次,依托生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力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用虚拟实验替代涉及高风险或* * *环境、高成本、高消耗的实验项目[9-12],既体现了安全环保的绿色理念,又提高了安全环保的信息化水平。

生物实验中心安全环保工作的成效

目前,该中心安全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完善了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环保技术标准,完善了安全环保设施,形成了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安全环保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学生们很清楚哪些物品是有毒或危险的,如何避免受伤,以及如何在实验中使用大型仪器。学生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实验操作规范,仪器设备损坏明显减少,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高效推进。近年来,该中心没有发生重大安全和环境事故, 确保了实验室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保障了中心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标签

高校生物实验中心的安全环保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防范难度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造成不良后果,有的甚至导致重大责任事故。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警钟长鸣。一方面,要牢固树立“预防胜于救灾、隐患胜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积极构建“制度完善、设施先进、培训到位”的长效机制,充分依靠广大师生做好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将以新思路、新方式推进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改革, 将信息技术与实验室安全环保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实验室安全环保信息化水平,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red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