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经贵广、南广铁路交汇后,直达佛山、广州。通讯员朱建行摄
广东瑞源新材料建设新型复合软管生产基地。通讯员刘春林摄
中电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通讯员王振宇摄
主题
文/余、梁爱玲、段建新
在肇庆新区观景台的展板上,从2016年到2019年,肇庆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密密麻麻的鱼塘到高楼大厦,希望之城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肇庆人民谱写了艰苦奋斗的凯歌。20世纪50年代,星湖是人工修建的。20世纪70年代,肇庆农民陈志雄雇人管理鱼塘。上世纪80年代,蓝带国际学院落户肇庆。进入21世纪,肇庆GDP逐年增长,四会、高要两县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武汉到四会物流公司,多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近年来,肇庆大力实施产业发展“366”工程、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和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 节能环保。建设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的产供销贸易基地。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位居全省第三,创近年来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增幅全省第一。建设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的产供销贸易基地。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位居全省第三,创近年来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 全省排名第一。建设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的产供销贸易基地。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位居全省第三,创近年来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增幅全省第一。
目前,肇庆正与中央要求、湾区方向、三地优势、肇庆卓越深度对接。打造大交通枢纽,以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全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新局面。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连接西南枢纽的门户城市,以优异的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行业领先
三大主导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肇庆是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鼎湖山、七星岩历史文化名城,蓝带啤酒、风华高科、思鹏汽车、宝龙专用车、马塞尔电动车等正在成为肇庆新的产业品牌。
近年来,肇庆立志工业强市,把工业发展“366”工程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工程,下大力气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推动大产业。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1133”工程,西江创新产业走廊建设将打造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呈现“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的发展格局。
其中,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生力军Xpeng Motors生产基地即将建成。鼎兴新能源汽车、中电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已开始量产。新能源动力小镇、中科锐新能源产业链配套及项目龙新能源组件、通新能源电池、哈工大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复合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项目相继落户。肇庆正在形成从R&D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整车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
在先进装备制造方面,发展基础较好的肇庆已经形成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宏图科技、宏特精密、动力金属成为国内压铸行业的龙头企业;邓云汽车零部件已成为发动机气门行业的龙头企业;澳优电源、中国光电等优质企业成为行业龙头。今年1-8月,40个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项目落户肇庆,形成了全面融合、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外,肇庆以肇庆新区粤港澳生态科技园为依托,引进投资15亿元的田波集团高端膜材料生产基地和暨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技术研究所等高端企业。项目,肇庆节能环保产业的“城市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城市,肇庆目前的土地开发强度仅为珠三角平均水平的1/3。未来可开发空间将超过170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巨大。
观察人士表示,依托这些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肇庆必将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和优质平台落地生根。
东荣Xi联
加快与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的对接。
“早上从肇庆出发,中午在香港喝茶。”火车正在高速行驶。肇庆至香港高铁于2019年7月开通,两地通勤时间缩短至1小时20分钟。
随着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肇庆20分钟可达佛山,40分钟可达广州,1小时可达深圳。向连接西南的“交通枢纽”的宏伟转型。
随着肇庆交通规划的发展,内外路网建设如火如荼:刘广铁路西起,广湛高铁南下,赵昚客运专线、赵主客运专线、赵顺南城际轨道交通向东延伸至珠江口。珠三角枢纽机场位于肇庆南部,以肇庆新港为核心的西江港群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专家认为,交通枢纽带来的“同城效应”加强了肇庆、广深等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优势,为肇庆提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争取一个位置。
肇庆自古以来就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朝在广信县(今封开县)设立交州刺史375年,辖岭南(含越南)九郡。182年。在肇庆的发展史上,交通一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秦汉至明清,肇庆得益于内河交通。”,被誉为“灵表南方第一州”。肇庆作为西江入粤的第一站,是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从汉代到清代,肇庆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明清时期两广总督署驻肇庆182年。利玛窦,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溯西江而上,在肇庆登陆,在那里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
如今的肇庆,“一条黄金水道、一条快线、六条轨道交通线、七条高速公路”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靳东大道全长53公里,双向10至12车道,无红绿灯,串联起端州、鼎湖、肇庆新区、四会、肇庆高新区,连接起大湾区庞大的交通网络。
近年来,大湾区友城一大批优质企业项目选择落户肇庆。大型项目的顺利落户,离不开肇庆与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的加速对接。“通勤速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区域发展要走出‘慢’的洼地,交通发展必须跑进‘快’的维度。”广东财经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说。
目前,高铁和城际铁路交织的“路网”正在铺开。肇庆还主动谋划赵昚、赵主铁路项目,协调增开港深珠高铁列车,加快实现广佛肇轨道交通网络化、高速化、公交化。
商业优势
商业环境迅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企业开办由“一日办结”加快到“二次审批”;项目确保工期缩短4个月以上;个人所得税超过15%的高端人才享受政府补贴;全省首创智能自助打印产权最快一小时可登记...近日,《打造粤港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澳门肇庆市大湾区建设规划正式发布。38条措施进一步给企业“松绑”,给群众“松绑”,给市场“腾空间”。
肇庆作为广东省首批三个数字政务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创造了“六省第一”(广东省首个试点城市通过实施方案,数字广东公司首个地级市分公司)。“广东肇庆游”小程序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城市专属页面、广东省第一个办理居住证的城市、第一个办理居住证的城市、广东省第一个在移动端实现一站式工商登记的城市、省内第一个开展县市操作的城市。
2018年数据显示,肇庆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四,创业便利度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四。营商环境的优势逐渐显现。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商业高地正在迅速崛起。
2019年3月,肇庆企业一天成立。上半年,从武汉到四会物流公司,全市新登记商事主体23179户,同比增长4.53%。
肇庆在全省首创的“双能源双负担”,也让不少企业享受到了改革红利。政策实施以来,肇庆直接受益工业项目59个,总投资489.66亿元,46个项目破土动工,开工率接近80%。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表示,交通的改善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营商环境的优化扩大了竞争半径。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起之秀”,将通过对接首批一流的商务规则,加速留住人才。
生态优先
构筑生态屏障挖掘绿色潜力
“多年不见的白鹭开始飞回来了!”三年来,肇庆新区雁荡湖建成了“从山到湖,再到河”的40公里绿道。到来也让越来越多的白鹭出现在天空。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可以印证,2019年上半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肇庆空气质量排名第17,空气改善率排名第2,多次跻身全国前五。20.2019年1-6月,肇庆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第23位。肇庆市环保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肇庆市空气质量实现“五连好”,PM2.5下降26.4%,PM10下降35.29%,优良天数由252天增加到305天。“一级优”天数由71天增加到126天。
曾几何时,肇庆引以为傲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靠后。近年来,肇庆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三个必须”:绝不为一时之利透支资源,绝不为一时之富牺牲环境,绝不牺牲老百姓健康和人民福祉。后人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成就。在向污染宣战的同时,肇庆走上了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肇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关停或引导陶瓷等传统低效产业退出或转型升级,以环保倒逼产业转型。2018年,肇庆将448家企业纳入六大低效产业名单,完成引导退出113家,涉及土地1213亩。目前,肇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79.6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34%。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筑生态保护屏障。肇庆不负众望。西江、北江肇庆段水质稳定在二类水质标准。它是大湾区优质的淡水水源。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二。随着肇庆出台一系列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一批高端环保产业被吸引到肇庆,一大批高端人才扎根创业。
肇庆最大的财富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目前,肇庆正逐步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脱钩,充分发挥“绿色GDP”的优势,向成为大湾区最美生态绿洲的目标迈进。
古城新貌
千年古县重塑城市新活力
走在肇庆新区宽阔的马路上,放眼望去,高楼林立,欣欣向荣。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地处郊区,有鱼塘,有交通,简直就是“希望之地”?
肇庆新区的蝶变,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肇庆市发生的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西江大桥、肇庆大桥、跨江大桥...奔腾的西江江面上,桥梁飞驰而过,串联起城市的发展。
-119.2米高的星湖酒店、135米高的文创大厦和400米高的西江明珠塔正在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正逐渐崛起。
-赵广高速公路、赵江高速公路、赵广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打通了肇庆经济发展的“动脉”。
2018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肇庆新区体育中心隆重开幕。通过举办省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肇庆老城区得到提升,城市主干道便捷畅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现代化影响日益深远。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肇庆作为一个千年古县,从汉代到清代多次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肇庆端州区仍有2.8公里的古城墙,为广东唯一。府城是传承肇庆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和魂,2016年9月,肇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
肇庆市十二届九次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打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彰显岭南特色、代表湾区千年人文精神的新的历史文化标志性项目和工艺。同时,以推动福成复兴为契机,深度挖掘和创造性开发肇庆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擦亮“粤语之源”、“粤语发源地”的文化名片,参与大湾区世界级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携手打造文化湾区。
70年风雨兼程,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以来,肇庆光芒四射,生机勃勃。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肇庆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朝着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西南地区枢纽和门户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肇庆分数看数据
一是空气质量“五个连续改善”
2014年至2018年,肇庆实现空气质量“五连好”,PM2.5下降26.4%,PM10下降35.29%,优良天数由252天增加到305天,“一级优良”天数由71天增加到126天。
2、创业“三级跳”
1.企业开工时间实现了7天、3天、1天的“三级跳”。
2.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一般社会投资项目、计划内土地出让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短至80、55、45个工作日,分别为20、5、5个工作日,快于省要求。工作日。
三是“366”、“1133”、“611”工程助力产业创新
1.到2021年,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3个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引进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60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2.到2021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000家,确保建成10所本科院校、30所新型R&D机构、30所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3.到2022年,建成产值超百亿的粮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六大产业集群,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新型农业企业100家为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基地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4、公路里程增加了60多倍。
1.2018年,肇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8.09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4530公里,比1952年增长62倍。新中国成立70年来,肇庆公路里程增长了60多倍。
2.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实现高铁20分钟到佛山,40分钟到广州,1小时到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