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台湾省“黑心油”事件愈演愈烈,多家大公司深陷泥潭。新的消息是,丁鑫集团从越南进口饲料油,并作为食用油出售。其企业负责人已被台湾省警方拘留,预计将面临刑事诉讼。
随着这些新闻报道,“饲料油”、“工业油”等名词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两种油不同于我们之前所熟悉的“地沟油”。和我们平时用的食用油有区别吗?具体有哪些区别?
在介绍区别之前,先介绍一下评价油脂的两个重要指标:酸价和过氧化值。酸价是反映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过氧化值是反映油脂中活性氧含量的指标。两者都反映了油脂氧化酸败的程度,数值越高,品质越差。因为不了解台湾省的具体标准,所以下面的比较都是基于中国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因为这些标准基本上是和世界接轨的。
一、工业猪油和食用猪油
饲料油、工业油、食用油有什么区别?表1:工业猪油和食用猪油的比较
台湾省的“地沟油”事件最早是由管强公司的香猪油曝光的,其部分原料来自香港进口的工业猪油。从上表可以看出,工业猪油和食用猪油的主要区别在于来源不同。食用猪油的来源非常严格,只能是新鲜、干净、完整的猪脂肪组织,而工业猪油的来源比较广泛,猪的所有组织成分都可以。其次,工业猪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远高于食用猪油。
二、饲料油和食用油
如果说工业猪油和地沟油的关系不是很大,那么饲料油和地沟油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NYT 913-2004饲料级混合油》规定,饲料级混合油(以下简称“饲料油”)是指餐饮、食品行业使用的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混合物,经除水除渣后仅用于饲料生产,不经过脱色、脱臭。从这个描述可以认为饲料油可以来自地沟油,但是需要经过加工达到一定的标准。
饲料油、工业油、食用油有什么区别?表2:饲料油和食用植物油的比较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饲料油和食用植物油的很大区别也是来源的不同。饲料油来源于废弃的食用油,通常被称为“地沟油”,不允许作为食用油的加工原料。其次,食用植物油在酸价、过氧化值、铅含量、砷含量、农药残留等方面比饲料油严格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管强和丁鑫公司的终端产品未按食用猪油和食用植物油标准进行检测,说明他们通过加工手段使原工业猪油和饲料油达到了食用油标准。
食品安全应该如何监管?
今年以来,大面积发生了两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一个是mainland China的上海福喜事件,另一个是席卷港台的黑心油事件。这两起事件有一个共同点:1。事件的爆发源于暗访和举报,没有被政府职能部门发现;2.其产品终端检验全部合格,问题出在上游原料收购加工环节;3.涉及的企业很多都是大企业,而不是以前食品安全事故新闻里出现的小企业、小作坊。
事件发生后,公众总会发出加强监管的声音。如何加强监管,无非就是更强的检验,更严格的检测标准。但是这一切真的能保证食品安全吗?几天前,一位政协委员(CPPCC)在微博中声称,他想成为一家乳制品公司的监事。他的监管方法是在市场上购买终端产品,然后送到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检验。这件事对食品行业的人来说只是个笑话。终端产品能通过检验,这是对现代食品企业的基本要求。以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来看,大企业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不合格产品出厂的情况。即使是上述涉及福喜、管强和丁鑫的公司,也没有在其终端产品中检测出任何问题。
就食品而言,它的安全保障并不来自于终端产品的检测,它只是之后的一道安全防线。真正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是整个产业链中的“过程控制”。这个过程控制包括原料采购、原料储存、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加工操作规范、成品储运等一系列环节。以“黑心油”事件为例,管强、丁鑫等公司在原料采购上存在问题,采购了不能供人食用的原料,尽管他们通过后续加工等手段使最终产品通过了检测。另一方面,上海福喜公司在加工过程中未能遵守良好的操作规范,包括使用过期原料和篡改生产日期, 即使他们的最终产品能够通过检验。
食品行业有句老生常谈:合格/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我就是这个意思。把过程控制好,最后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是很自然的。仅仅依靠更强的监管和更严格的检验手段并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目前,国内食品企业也引入了第三方监督,即对其过程控制进行监督,如AIB(美国烘焙协会)审核。AIB专门为食品供应商制定了一套AIB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其中包括对食品供应商质量、安全和卫生保证能力的考核要求,以及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工设备和操作规范的考核要求。AIB的审计标准得到了消费者和北美食品零售商的广泛认可, 然后被许多要求苛刻的食品零售商和采购集团用作供应商准入的门槛。
我个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并不悲观。我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一直在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逐一解决。确保食品安全不仅是全民关注的话题,也是食品行业每个从业人员的责任。对此我很有信心!
溧阳正昌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绿色预混料、绿色生长促进剂、奶粉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