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王新1月6日电(通讯员王雪记者赵保辉)“科技正在助力海洋产业的智能化升级。”青岛聚亚阳藻业集团董事长吴说,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原料产值从每吨2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不仅仅是海洋产业,吴道出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众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的切身感受,也凸显了新区的科技创新生态。放眼西海岸新区,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赋能进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两者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进入新区经济社会主战场,进一步形成强大的“新动能” 为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上行”而奋斗。
势头的背后,来自于新区的科技创新:2022年,全市唯一的省级船舶工业创新创业社区落户新区,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新R&D机构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25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2个、市级企业R&D中心289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突破600个,工业企业R&D机构覆盖率提升28个百分点。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142家,占全市的16.2%,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100家。 占全市的16.7%。35家企业入选省级科技龙头企业和首批省级科技巨人企业,居全市首位。
攻克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
如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有效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永恒话题。2021年8月,西海岸新区在国家级新区率先探索实施“揭榜”调研机制,瞄准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痛点,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贴榜”聚智聚能,“揭榜”验金。
区工信局(科技局、大数据局)副局长李向海介绍,“揭榜”的重点研究机制是,以难以自行解决行业重大需求或关键技术问题的单位为发布单位,区工信局根据新区产业发展情况和收集到的技术需求,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然后面向全国发布名单,由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R&D实力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体主动揭晓名单。
“得知新区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后,我们第一时间上报了需求。”一直以来,青岛沈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都在寻找解决废弃钢渣分类再利用问题的方法。“没想到还有一个真正适应我们企业需求的技术团队。”青岛沈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高兴地说。
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鲁德安·先军和他的团队公布了这份名单。在路先军团队明确了钢渣利用率低的原因后,基于钢渣矿渣的化学成分和性能特点,提出了钢渣矿渣复合超细粉体的创新方案,这是青岛沈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急需的关键技术,“名单发布后,我们团队主动对接,多次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就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卢先军告诉记者。
“‘揭榜牵头’机制打破了‘线性’的科技项目管理程序,以‘市场化思维’实现了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精准对接。李祥海告诉记者,2022年,新区“揭榜”项目名单中,科技特派员注册93人,涉及59项技术要求。借助“揭榜”调研机制,新区企业R&D投资强度为2.254%,R&D投资总量居全市首位。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7项科技成果获得202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12.21%;9项专利成果获得山东省专利奖,占全省的9%...数据显示,新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这些成绩固然可喜,但产生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新区要尽一切努力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我们必须加快科技成果在地方的转化."区工信局(科技局、大数据局)局长隋告诉记者,新区将聚集行业创新资源,推动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每个项目最高资助400万元。同时,依托山东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平台,建设运营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将新区技术交易市场与“校企通”人才成果转化平台对接,加快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场。
更多样的转化路径,更有力的扶持政策,彰显了新区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视,让人们在generate中清晰感受到这座创新活力之城的持续活力。
培养创新主体激活发展“动力源”
坐落于新区的青岛中加特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和生产智能电机及自动控制产品的高科技企业。
被认定为国家级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山东省智能工厂、青岛市智能工厂。连续三年入选全球独角兽500强;入选中国5G全连接工厂十大试点示范...自2013年投产以来,中国盖特不断抢占工业互联网高地,加快数字化进程,仅用10年时间,成为新区“专精创新”企业中的佼佼者。
“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主赛道。”中佳特电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成林认为,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才能创造独特的竞争力。
“科技正在成为新区产业升级的工具。”隋说,新区正在不遗余力地培养更多的创新主体。近年来,新区引导企业将新技术、新模式贯穿R&D、生产、管理、经营全过程。指导企业根据申报条件,做好年度财务报表、专项审计报告、相关实践成果、知识产权等重要评价数据的整理核实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认定4家国家级、11家省级、14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认定总数全市领先。
未来,新区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和引导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提升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来自【青岛王新】,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