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布的《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提出,全面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支持头部企业打造标杆ChatGPT大模型,努力构建通用大模型开源框架和应用生态。
《白皮书》提到,加强人工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加快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供给;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开源社区等。,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携手攻关。
随着国产大机型需求的不断增加,业内认为未来将推动高端芯片、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
AI芯片不可或缺
在谈到ChatGPT等大模型的底层技术时,清华大学国强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在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除了拥有大模型,主要的底层技术还包括计算能力(芯片)+算法+数据。”
他预测,中国可能会建立某种形式的开源版本的基准ChatGPT,可以由多个机构共享。“未来,学校和企业在这方面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合作。”聂在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他看来,大型号的开发应该集中资源。美国通过投资少数公司做大模型,中国也可以通过API或者业务授权使用大模型,不需要每个企业都开发大模型。
由思必驰和SMIC的SMIC聚源共同出资成立的智能联合创始人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开发,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芯片。国内厂商必须加快进程。”
在AI芯片中,拥有超强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的GPU必不可少。上周,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美国伯克利哈斯商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了ChatGPT。黄仁勋说:“ChatGPT的出现类似于手机领域的iPhone时刻。这一刻是科技领域的里程碑,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把所有关于移动计算的想法放到一个产品里。比如通过API接口,将ChatGPT连接到数据表、Powerpoint、绘图程序、照片编辑程序等。,一切都可以更完美。”
黄仁勋说,在过去的60天里,技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涌现了500多家初创公司。短短几天,ChatGPT的用户就过亿了。“在过去的40年里,技术差距扩大了,但突然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给计算机编程,不管你是农民、医生还是餐馆老板。”他说。
然而,随着人们对超大型人工智能的需求不断增加,英伟达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大幅增长几乎是必然的。花旗集团分析师AtifMalik预测,ChatGPT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为英伟达带来30亿至110亿美元的销售额。事实上,英伟达在数据中心业务中的销售额占比超过了游戏。在中国,阿里巴巴和JD.COM等互联网巨头也是英伟达的客户。
据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为220亿美元,2023年将扩大2.5倍以上,达到553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增至861亿美元。
在国内,寒武纪、天之信、毕节、沈剑科技等企业也纷纷涌入AI芯片领域,但这些企业仍处于研发初期。新谋研究总监宋长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所谓AI芯片,一般是指以英伟达为代表的通用GPU芯片产品。国内有一批瞄准英伟达通用GPU的AI芯片创业公司,也有不少发布了相应的产品。但是,目前能获得客户认可、获取机会和销售订单的几乎没有。”
推动云数据管理平台的发展
星展银行投资策略总监邓志坚认为,从ChatGPT带来的市场机会来看,上游技术厂商的增长潜力更大。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除了半导体,通信设备、数据中心、云服务、系统软件、网络安全等都有望受益。”
上海大数据基础设施提供商爱数科技总裁何鸿福认为,ChatGPT将推动领域感知智能的发展,促进对数据管理平台的需求,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数据资源。未来搭建统一的云数据管理平台,会给市场带来机会。
“云战略实施后,也给客户带来了更多的数据管理挑战和复杂性。如何实现不同云上数据的合规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爱度研发副总裁邓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也就是备份数据湖提供的性能、安全、数据管理变得更加重要。”
CDN服务商Akamai亚太及欧洲区云架构师团队负责人李文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云使用深度的价值挖掘,ChatGPT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也包括超宇宙、Web3等。,这些都需要云计算的计算能力。"
李文涛援引数据称,企业IT技术支出的增长趋势没有改变。去年全球企业IT支出增长约5%,其中云计算市场业务支出平均增长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