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TOP10动力电池企业“买不到原材料”,听原料商怎么说?

   2023-07-31 380
核心提示:当原材料供应商已经在自己家结束了“艰难的经历”之后,那么,为了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安全,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是否应该致力于向上游拓展,打通整个产业链。”“有可能到2024年,随着设备国产化的实现,这个问题会有所改善,但至少明年供应短缺的情况还会存在。包括公司自己对一些供应链的布局,因为行业增长太快,100%依赖外部供应商会有短板,非常短的地方需要自己去补充。据闫妍介绍,在产能安排方面,天奈科技通常会提前半年到一年汇总客户的所有需求数据。在2022中国(遂宁)国际锂产业大会上,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朱

锂电池产业链供应紧张到什么程度?

“今年我们遇到了买不到上游原材料的问题。”11月9日下午,在“2022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暨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圆桌交流环节上,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瑞普蓝骏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普蓝骏”)技术顾问夏博士坦言。

根据今年1-10月全国动力电池厂商加载数据排名,成立于2017年的瑞普蓝骏公司作为后起之秀跻身前十。但瑞普兰军的特殊身份是,其控股公司是有“镍王”之称的青山工业。在外界看来,它的上游原料供应应该有很大优势。

“之所以买不到,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也是市场供应的问题,和疫情、原材料价格波动有很大关系。”夏说,“因此,我们的控股方不得不进一步扩大产业链。因为供应链的安全很重要,否则就是家里无米之炊的状态,很可悲。”

在业内人士看来,锂电池产业链供应紧张是从终端消费的持续繁荣开始的。中汽协11月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55.6万辆,同比增长75.2%。1-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443.2万辆,同比增长107.5%。

11月10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动力电池装车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62.8GWh,同比增长150.1%。今年1-10月,中国累计动力电池产量425.9GWh,同比增长166.5%。

在2022中国(遂宁)国际锂产业大会上,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朱景兵透露,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约160%,正极材料产量同比增长近一倍,而原料端锂盐供应量同比仅增长53%。产业链下游的需求增速明显快于上游的供给。阶段性的供需错配也导致锂盐价格大幅上涨。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11月10日,全国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56.75万元/吨,约为2020年6月均价4.1万元/吨的14倍,较今年2月初36.4万元/吨的价格上涨约55%。

对于电池厂商的“悲伤”,在本次圆桌对话中,来自电池上游的原材料厂商也从更微妙的层面阐述了供应紧张的原因、供应面临的压力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作为动力电池隔膜的主要生产商之一,深圳中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辉表示,“这个行业的扩张速度太快了,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在张辉看来,材料企业的扩张速度已经跟不上电池企业的扩张速度。一方面,电池企业从扩张到产量释放的扩张速度非常快,而隔膜企业的扩张周期相对较长。比如中兴的隔膜技术是干拉,整个扩张周期至少需要一年。另外,公司的生产设备还没有完全国产化,很多设备需要进口。在发生疫情的情况下,生产周期也受到了影响。

张辉上周刚参加了比亚迪的供应商大会。他透露,“比亚迪要求我们明年供应11亿平方米的隔膜,但明年我们的总产能可能只有15亿-16亿平方米左右,所以公司压力很大。另外,现在公司也在IPO阶段,不能靠大客户。11亿平方米已经占了我们总量的七八成,所以确实存在供应紧张的问题。”

“有可能到2024年,随着设备国产化的实现,这个问题会有所改善,但至少明年供应短缺的情况还会存在。”张辉说。

导电剂是动力电池的重要辅助材料。江苏天奈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型导电剂碳纳米管材料的领先制造商。该公司副总经理闫妍说:“去年,我们发现不用钱也能买到原材料。原因不一定是原料直供被切断,而是之前的产能跟不上。”

“去年整个行业受疫情影响,制造业需求转向中国,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不是一级供应商,而是二级、三级供应商产能不足。”闫妍说,所以在应对方法上,“我们梳理了整个供应链,对所有存在瓶颈的供应链做了备份计划。包括公司自己对一些供应链的布局,因为行业增长太快,100%依赖外部供应商会有短板,非常短的地方需要自己去补充。目前天奈科技可以自己做核心设备,部分关键设备有长期合作。”闫妍说。

据闫妍介绍,在产能安排方面,天奈科技通常会提前半年到一年汇总客户的所有需求数据。“比如,我们会向大客户索要未来三年的需求数据。如果早半年布局产能,会贬值半年,但相对于供应中断的平衡,供应保障是第一位的。”闫妍说。

此外,天奈科技将产能分布在中国多地,防止生产集中在一个地方,受到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考虑到海外客户的货源保障问题,公司还在欧美布局了生产工厂,“因为去年出现了订不到船的情况。”闫妍说。

江西明冠锂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也对“船”的问题深有感触。明冠锂膜公司是生产柔性电池重要原料铝塑膜的厂家。“由于疫情和一些国际政治因素,我们去年也没能订到原材料。货物要在海上漂很久,到了港口后还要待很久,上不了岸。”赵鑫说。

“在我们自己的原材料供应上,铝塑膜的关键原材料,如铝箔、粘合剂等,早期都是进口的,现在已经完全国产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供应紧张的情况。当日本无法供货时,日本供应商只保护日本国内市场。国内厂商不只是我们,很多铝塑膜公司都受到影响。”赵鑫说。

当原材料供应商已经在自己家结束了“艰难的经历”之后,那么,为了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安全,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是否应该致力于向上游拓展,打通整个产业链?

对此,瑞普蓝郡公司的夏嘉宝博士认为,扩张是需要“条件”的。他说,“企业向上游扩张,需要谨慎。如果条件允许,还会涨。如果没有条件,就不要盲目扩张。因为一个市场主体的精力和特点毕竟是有限的。”

“现在一些汽车制造商可能也不得不扩展到电池领域。那么,做汽车做电池的人准备好了吗?除了自用,是不是也对外出售?以后和电池厂商沟通时,会不会像单纯的汽车厂商一样彻底、坦诚、开放?以上是一些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术业有专攻。所以,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包括人才储备,我们就会扩张。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源优势,可能还是要谨慎。”夏对说道。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red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