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题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作坊》——一家外贸企业的“逆势增长”密码》的报道。
疫情重创不少企业,但广东一家五金制造企业业绩却逆势翻番,年营业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30亿元。
作为外贸占比超过80%的企业,广东灵峰集团有限公司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量下滑的压力下,却是“这里风景独好”。
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走进灵峰集团旗下的广东猎人谷精密铸造科技有限公司,发现工厂建在一个山谷里,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是当年采石凿出来的,曾经露出的矿坑就像“大地的伤疤”。如今记者爬楼梯,仿佛置身于欧洲庄园城堡,能感受到企业对所在行业的热爱。
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蓝色机械臂链接的生产线正在“吐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灶具。在这样的工厂车间里,没有过去的噪音和灰尘。
“我们生产餐具、炊具和刀,如锅碗瓢盆。这个行业,俗称铁匠,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广东凌峰集团副总裁邝乃强对记者说,“这里不要这么好看。前两年,我们真的几乎是依依不舍地走了又走。”
凌峰集团应该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凭借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公司生产的不锈钢厨具远销欧美市场。消费者可能不知道,这个来自世界不锈钢产品第一大国德国的名牌,其实就是这家工厂制造的。
几年前,一路高歌猛进的企业突然停止了发展。人力资源和土地的成本在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金属加工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曾被称为夕阳产业。
凌风集团也考虑过把工厂搬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它去过越南几次,谈过。但是,凌峰一直在犹豫。除了祖国,它也不愿意放弃中国完善的供应链。
外行听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犹豫之时,国家产业发展新理念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如同电光火石,让凌风集团找到了解决成长烦恼的方法。
“我不想转,只升级。”凌峰集团董事长叶灿雄表示,从2010年开始,公司加大在R&D的投入,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手段重塑每一道工序,推动传统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这个改造就是让机器人打铁。”
公司通过不断试错,开始建设第一条自动化新型生产线,总投资1亿多元后,基本实现了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生产。
以前的员工都下岗了吗?答案出乎意料。该公司有4500多名员工,不仅没有裁员,还扩大了招生规模。在实践中发现,能工巧匠训练AI的效果是计算机工程师无法比拟的。于是,原来的“铁匠”变成了机器人“班长”,流水线工人变成了AI训练员。在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中,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效率提高。2019年,公司被工信部授予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称号。
令他们惊讶的是,企业的技术改造本身就成了畅销产品。“我们已经向国内外企业出售了20条生产线,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五金行业的转型升级。”凌风集团品牌部负责人叶兴强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下一步就是柔性定制生产。”
如今,凌峰集团每年生产高压锅、平底锅等不锈钢炊具3000多万件,仅西欧市场就可销售高压锅30多万件。一位德国朋友告诉叶灿雄,不锈钢产品在世界上的名气在德国,在中国更大。“可以说,我们的不锈钢厨具在欧美市场不怕任何竞争对手。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美国对中国很多产品加征关税,但对不锈钢厨具豁免,因为找不到替代生产。”
“企业能够走出成长的烦恼,充分说明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作坊。”叶灿雄颇为得意。“我们以前被贴上山寨的标签,但现在一些欧美公司开始抄袭我们的设计。”
在云浮市新兴县委书记陈浙江看来,在前进的道路上,凌峰集团并没有随意变道,而是不断深耕领域,通过改革创新应对变化。这是云浮低调务实打造实体经济的缩影,再次诠释了“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实施工业基地改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工程,支持专业化和新型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云浮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2.7%,居全省第九位。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4.6%,位居全省第二。
业内人士认为,凌峰集团能够一枝独秀,其背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工业革命的探索。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