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产品泛滥 专家:定制化妆品既不安全又涉嫌违法

   2023-05-08 310
核心提示:对于如何规范“特殊”品牌化妆品市场,王跃建议,提高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监管部门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第一时间掌握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最大限度地屏蔽不安全产品。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商家擅自销售未经注册的化妆品的,由药品监督。

●私人订制的“特别”牌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卖家通过定制方案、定向配比、所谓的惊艳效果,让买家“激情”下单。至于是否取得相关行政许可检查,很多卖家都不置可否。

●有的商家卖“材料包”,顾客自己做化妆品,达到“私人订制”的效果。具体操作方式是商家出售化妆品原料、生产工具、生产方案,顾客自己制作。这种行为相当于卖“半成品”,把生产场地搬到外面,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

●专家建议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监管部门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把不安全的产品挡在市场之外;还要加大对生产、销售、宣传“特殊”化妆品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形成一定的威慑力;消费者也要提高对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注意维权,注意保留证据,必要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本报记者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关楚瑜

“一人一方,‘定制’自己的美白霜。按照你的要求解决问题。”在某购物平台上,某主播介绍了其“私人订制”的化妆品——美白霜。

主播宣传的美白霜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即“特殊”化妆品。这类化妆品主要包括美白、祛斑、染发、烫发、防晒等,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检查才能销售。

然而,据记者近日调查,自称“私人订制”的特殊品牌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很多卖家通过定制方案、定向匹配、所谓的惊艳效果,对自己是否取得了相关行政许可检验举棋不定。

受访专家指出,未经检验的定制“特殊”品牌化妆品不一定安全,产品成分是否含激素、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都是未知数。部分商家销售自制化妆品原料,相当于将生产地转移到了外面,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建议提高监管效率,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将不安全产品挡在市场之外,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

个人定制产品泛滥

质检结果存疑。

在某购物平台上,记者注意到,很多店铺都有卖私人订制的美白霜、祛斑精华、抗衰老桃花霜等有功能的专用化妆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多在百元左右。其中,所谓的“高级修复方案”产品,一套总价在300元以上。

这些商家做的专用化妆品主要集中在“美白、淡斑、除皱、抗衰老”方面,在销售服务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流程。

以“某祛斑修复馆”为例,客服介绍,其销售的祛斑霜外包装相同,但每瓶成分不同。商家可以根据顾客长斑的地点和时间进行“特殊食材搭配”。然后,对方发来了一张“婚房”的照片。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客服表示“如果现在下单,可以马上现场配置,用了就看到效果了。”

至于具体效果,客服进一步解释说,比如“改善肌底”、“避免黑色素游离沉积”等等。当记者询问是否有相关质检证明和国妆“特”的批文时,对方发来了“特”的名称注册证明,但当被问及“私人订制”的美白霜是否与产品成分和生产工艺相同时,对方含糊地回答:“生产一瓶,检查一瓶,肯定忙不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个性化化妆品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部分地区启动个性化化妆品服务试点工作,明确指出“特殊化妆品”和“儿童化妆品”将不参与试点。

受访专家指出,从通知内容来看,美白霜、祛斑精华等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不允许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试点的个性化服务仅限于入选企业的普通化妆品。不能以试点的名义扩大使用范围。”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华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表示,如果商家销售这种定制的特殊用途化妆品,他们将因没有对化妆品销售进行备案而受到处罚。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商家擅自销售未经注册的化妆品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生产经营的化妆品以及专门用于非法生产经营的原料、包装材料、工具、设备等物品;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处以15倍以上30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备案部门撤销备案或者原发证部门吊销化妆品许可证,10年内不得办理化妆品备案或者受理其化妆品行政许可申请。

自制原料随意出售

人工操作存在隐患。

还有一些商家卖的是“材料包”,顾客自己制作化妆品,达到“私人订制”的效果。具体操作方式是商家出售化妆品原料、生产工具、生产方案,顾客自己制作。此外,这些商家还会根据备注搭配不同的原料,声称“可以根据顾客的肤质搭配,收到货后自己做就可以了,让顾客更放心”。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自制化妆品中有不少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的范畴,如光甘草定美白霜包、美白淡斑修复霜包、美白蜗牛乳液原料包等。均价在60元左右,比定制的美白霜化妆品均价低一半。

低廉的价格和新颖的制作方法吸引了许多顾客购买化妆品原料包。据一位卖这种原料包的商家介绍,这些原料都是“草本精华”,甚至达到了可以食用的程度。也有商家直接提供生产许可证,号称“绝对安全”。

但是这些号称“有保障”、“神奇”、“绝对安全”的特殊用途化妆品能随意流向市场吗?

“有些商家把自己的化妆品称为‘天然食品级材料’,甚至想出‘吃’化妆品的噱头,但这些都不能作为合格化妆品上市销售的证明。”邓表示,即使商家提供了生产许可证,也不代表可以销售自制化妆品原料,因为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只能证明可以销售自己的成品化妆品,并不包括“半成品”或原料包。销售“半成品”相当于把生产场地转移到了外面,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

在邓看来,定制化妆品尤其是特殊用途化妆品还存在很多问题:化妆品没有无菌加工环境,容易变质,存在感染、过敏等健康风险;客户是手工生产而不是机械化生产,很难精确控制原料比例,操作工艺的偏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成分和原料是安全的,生产中也很难控制不同的化学反应,可能导致成品的稳定性、微生物指标、毒理学安全性等出现问题。

据商家介绍,这款精华液的原名是“玉容桑葚提取物”,主要功能是“改善皮肤和肤色”。为了达到“淡斑祛斑”的效果,建议再用一款祛斑霜。“精华只有提亮肤色的作用,单独使用的话需要配合祛斑霜使用。”。

对于这种行为,邓认为,商家为了增加销量,使用“祛斑、淡化斑点”等具有特殊效果的宣传词,夸大甚至伪造产品的真实使用效果。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化妆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化妆品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很明显,销售‘玉容桑葚提取物’的商家对商品进行了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邓表示,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违反者可以按照《广告法》的规定进行处罚;以其他方式对化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为什么“特殊”化妆品乱象丛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卫生法教授王跃分析,首先,在产品的抽检制度上,由于监督检验部门在人力和技术上的限制,漏网之鱼占了绝大多数,一些无良企业心存侥幸。他们不仅想通过“定制”来博取眼球和销量,还想逃避举报和质检。其次,由于产品的监管涉及卫生、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往往出现不管谁的多头监管,导致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行政处罚的手段仅限于没收、罚款、吊销执照,刑事责任目前过于温和,导致违法所得与刑罚失衡。此外,广大群众对‘特殊’品牌产品与药品、化妆品的区分缺乏相关知识,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判。”王跃说。

对于如何规范“特殊”品牌化妆品市场,王跃建议,提高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监管部门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第一时间掌握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最大限度地屏蔽不安全产品。市场之外;还要加大对生产、销售、非法宣传“特殊”化妆品的刑事责任,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消费者也要提高对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具备维权意识,注意保留证据,必要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王跃表示,同时要完善由消费者协会负责的公益诉讼机制,努力解决消费者不愿意也无力维权的问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