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强师”的号角-2022年度教师教育热点回顾

   2023-05-08 460
核心提示:《教师强校计划》围绕完善我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健全高水平教师培养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治理水平、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提出了15项具体措施,包括建基础提质量、补弱势、做优建强,涵盖了教师教育的各个维度,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以。

一系列“强师”举措,吹响了加快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号角,也为新时期“如何强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支撑。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发布,再次强调了教师对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提升教育强国的逻辑路径。如何强化老师?沿着这条逻辑主线,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也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新使命。

回望2022年,围绕教师教育使命,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以教师强校计划为重点,师范教育协同素质提升计划快速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力度加大,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文件出台...一系列“强师”举措,吹响了加快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号角,也给了新时期“如何强师”最好的答案。

强师计划的出台,是为师资队伍建设寻找一个“支点”。

强师计划产生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的第五年,也是《振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的最后一年。

“新时代的中国教育需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因此,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上推出强师计划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政涛说。

《教师强校计划》围绕完善我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健全高水平教师培养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治理水平、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提出了15项具体措施,包括建基础提质量、补弱势、做优建强,涵盖了教师教育的各个维度,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

《教师强校计划》作为一份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培养,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也是众多教师教育专家和研究者热切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目前,215所师范院校和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加了教师培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但师范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保障水平仍有待加强,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支持约50所师范类高校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支持每所高校在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元。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加持下,如何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师大教授钟秉林建议,根据“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鼓励高水平工科院校开展教师职业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依纯指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需要完善教师教育制度:一是通过政策吸引机制提高生源质量;第二,通过师范院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第三,通过在职经验和职业培训提高发展质量。

总之,纵向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需要整合和加强;在横向上,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在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今天,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教师强校计划》列出的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构建开放、协调、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满足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想象一下未来,这一幕离我们并不遥远。

合作提质提速,助力师范教育做强做优。

师范大学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更好地培养师范生,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让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建设一所强大的师范院校是题中之义。

师资强校计划提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重点建设薄弱师范院校。

2022年,作为强师计划的落地,师范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正式启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0所高水平师范院校牵头,部分省级高水平师范院校作为“协同帮扶”院校参与,共同帮扶薄弱师范院校。这个计划覆盖了全国72所师范院校。

40年来,关于师范大学整合与师范大学性质的争论一直没有断绝。一些薄弱的师范大学转向综合类学校,师范生培养被削弱。师范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强调回归师范教育初心,聚焦师范教育主业,这也给地方薄弱师范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自2022年6月以来,师范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十个小组相继召开联席会议,启动了一系列帮扶工作。

在湖南师范大学,从2022年7月开始,由湖南师范大学承办的薄弱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福建师范大学团委牵头的首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湖南师范大学与宁夏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相继开课,拉开了集团大学生的学习大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薄弱师范院校的发展,“教师培训基地”在受援高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怀化大学、宁夏师范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西南大学代表团中,西南大学牵头组织并参与了帮扶高校与受援高校“一对一”的深入探讨交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校管理发展水平等方面做好帮扶薄弱师范院校工作。未来,集团高校还将下大力气联合开发网络课程资源,联合教研,促进学科教学和教师共同发展,积极开展大型学术论坛和专家报告会,推动七所高校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虽然受疫情影响,但群团工作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很多高校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在实际帮扶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结下了友谊。

“由于合作,我们与宁夏师范大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实施协同质量改进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福建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说。被派往西南大学的河西学院干部王明波说,“西南大学文学院在师资培养、学术领导力与素质提升、学科建设指导、专业认证等方面的一揽子帮扶项目,真可谓雪中送炭。”

可以预见,2022年开始的师范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将从源头上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供给质量。当然,协同素质提升不仅仅是“扶弱”,更是促进我国师范教育的协同“共赢”发展机制。

"High-leve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not pure exporters and contributors. Young teachers in these universities form partners with young teachers in upgrading normal universities through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co-construc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or training ... Collaborative upgrading is an integral development action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Zhao Jian, secretary of the Party branch of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olleg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head of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of the collaborative quality improvement plan for normal education, said.

“优师计划”“扩容”,培养扎根乡村的“明日之师”

“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2022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一封回信,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优师计划”,指的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从2021年开始,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师范生。2022年教师节前夕,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

“我将在毕业后回到我的家乡——贵州黔东南,扎根基础教育,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无悔青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熊国锦说。

“优师计划”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一计划的持续实施将有助于优化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当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水平。

“这是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这份文件在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锻造传道授业解惑过硬本领、优化过程管理激发学习动能、深化协同机制支持终身发展等方面提出要求,要求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共性要求基础上,切实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

事实上,承担“优师计划”任务的相关院校早已开展行动。北京师范大学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第二天,学校党委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将2023年“优师计划”招生规模扩大至800人,并逐年扩大招生名额和招生范围,力争“十四五”期间覆盖全部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所在省份,同时通过“强师工程”全方位支撑“优师计划”。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介绍,该校以“四个优化”推进“优师计划”,包括“优化招生工作,精心组织生源”“优化培养体系,落实‘五育’并举”“优化师范技能,突出数字化培养特色”“优化协同机制,搭建强师平台”。以招生工作为例,学校连续两年面向西藏、新疆、云南、贵州、青海等22个中西部省份每年单独增加150个计划,校领导分别带队前往生源地为“优师计划”新生代表发放录取通知书,为“优师计划”师范生上“第一课”。

再过两年,"优师计划"师范毕业生将走上工作岗位,扎根乡村开启育人之旅。经过四年量身定制的课程浸润,他们将带着满满的热情与熟练的技能,在广袤的乡村中小学扬鞭奋蹄,为振兴乡村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教师培养"补短",让科学教师"强起来"

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通知》。这份文件直击职前科学教师培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从强化科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相关专业科学教师培养力度、优化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方案、创新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协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宏观部署。这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特定专业教师培养的文件。任友群主任在本报撰文指出,此举意在增加科学教育或理工科专业的小学科学教师供给,为从小培养更多有科学梦想和创新抱负的青少年奠定人才基础。

在长期从事科学教育的专家看来,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科学教师的培养与需求出现了很大的错位。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理科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另一方面是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急需大量理科教师,无法引进。中国青年科技教育家协会科学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林长春指出,如何提高新时期科学教师培养质量,是高校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融为一体。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教师培训质量,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应有之举。

《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通知》可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任友群强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推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时不我待的“小切口”。师范院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科学教师的时代使命,把加强科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

幸运的是,一些师范大学找到了培养科学教育人才的新途径。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基于对科学教育和师资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20多年前率先成立了科学教育研究院,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走上了科学教育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开拓之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

在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罗兴凯看来,“是创新实践——在理念、内容、方法上依靠创新引领和驱动的实践,使问题得到系统解决,从师范教育源头上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面向未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会像广西师范大学一样重视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关系到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科学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优秀理科教师不断涌现,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力量。

在线培训和升级,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给教师培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是赋予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举措。

2022年初,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7月,实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培训”专题学习活动。

据了解,“暑期教师培训”课题是近年来国家层面针对各级各类教师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专项教师培训。按照“通识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教师充分利用暑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项目提供2258种资源,教师可以在每门课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在学习时间上,老师可以在暑期灵活选择学习时间。

自2022年7月20日正式上线以来,老师们积极参与。截至8月31日,已有超过1300万教师注册专题学习,专题页面累计访问量近13亿次。

“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暑期教师培训,是数字时代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是以数字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积极探索。"在"暑期教师培训"专题毕业典礼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

依托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个人空间记录老师已经学了什么和正在学什么,并记录学时。同时,该平台已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连接。教师登录并验证身份信息后,平台可以为教师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

当线上培训成为常态,数字素养将成为教师新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者,不断增强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创新和改变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从而“教得更好”。(记者黄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yume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公告】跨度网可以发带网址的外链啦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