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董静怡上海报道。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智能建筑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中国建筑自动化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存量规模接近5000亿元,新增规模超过2200亿元。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产值约为7238.2亿元,未来市场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传统建筑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配套系统过多且混乱、运营管理成本高、空间环境体验差等等。,成为影响大厦管理效率的顽疾。
2月16日,2023海尔智慧建筑成果暨新品发布会在青岛举行。现场,海尔智慧建筑发布了低碳建筑管理平台、自主创新“建筑大脑”、自主研发热能回收、空气悬浮等节能技术。
据悉,在日喀则齐鲁中学项目中,海尔智慧建筑定制了供暖、供氧、加湿、智能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验证了其节能效果;唐山古冶范路小区集中供热项目应用海尔智慧建筑方案后,实现了全自动化运行,整体节能降碳30%。
低碳目标推动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美国智能建筑协会将智能建筑定义为满足建筑系统、结构、服务和管理四大基本需求,进一步优化四大基本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最终为用户提供合理、有效、便捷、轻松的生活环境。在城市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智能建筑作为智能化基础设施之一,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多份政策文件提出超低能耗建筑和低碳建筑将是未来建筑规模的重点方向,并鼓励积极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试点。
据统计,传统建筑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全社会碳排放量的22%,是社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智能建筑在节能低碳方面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不温不火,受到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十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建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工信部《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此外,多个省份相继发布智慧建筑发展规划,依托5G网络、大数据、数字结对等技术,构建智慧建筑服务体系。
中国联通研究院报告显示,目前,行业各方已陆续入场,市场环境持续升温。主要有五类玩家:传统楼宇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头部地产企业、国内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运营商。
其中,国内家电龙头企业主要以研发管理系统和解决方案为主,是基于智能家居的边界延伸,将智能家电和中央空调纳入管理系统的联动范围,在智能家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建筑智能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表示,以“碳减排”为全球目标,以提高人们舒适度要求为目标,提供安全、智能、低碳的人性化建筑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尔等中国企业将加大高科技创新、节能低碳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幅提升建筑环境的适宜性和节能减排效果,实现中国智能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海尔智慧建筑新成果打破行业顽疾在全社会都在聚焦的双碳目标下,智慧能源无疑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但是,智慧能源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使用高效产品,但整体管理粗放,能耗仍然较高;其次,在新能源的利用上,比如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白天,很多地区的用电高峰恰恰在夜间,存在着峰电难降、峰谷难填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海尔智慧建筑全球规划总监杨宝林分享了海尔智慧建筑的绿色低碳建筑动力系统,即“从能源生产到能源综合利用再到能源管理平台”
其中,现场发布的“热能回收”技术,可将工业余热、地热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改善能源结构,成为行业内最先进的节能低碳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湘万也指出,智慧能源与建筑可以很好地结合,既可以节能增效,又可以生产能源,实现自发自用和余电上网,减轻国家能源消耗压力。
针对各子系统的协同管理,海尔智慧建筑发布了元引导大脑。应用到楼宇的智能控制方案中,管理者不仅可以看到楼宇内各设备的运行状态,还可以实现一键启停、模式预设等。值得一提的是,照明和空调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进行智能调节,电梯系统还可以根据人流量自动调整电梯调度模式,减少15%的建设投资,提高30%的协作效率。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