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
婚介的定义
捏一捏。百度对牵线搭桥的解释是,在多方交易中,有一个中间方把多方的信息集合起来,然后进行信息匹配,满足多方对信息的需求。比如在多方交易中,市场经营者或经纪人根据市场规则撮合买卖交易。
婚介服务
婚介服务是指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司或个人,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作为第三方,将多边信息汇集在一起,进行整理和评估,将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反馈给用户。这个过程统称为婚介服务。
行业起源于西周,这类中介称之为“质人”。西汉称之为“护”,最后到了唐朝以后才称之为“牙人”。官牙制度建立于宋代。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的数量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行业组织——牙行。现代社会,取代牙齿的商事中介组织主要是各种交易所、信托公司、券商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牵线搭桥的,其实是一个中介。而且是一个自古就有的行业。说白了,我们称之为“拉皮条”。专业化之后,婚介作为一种专业的信息服务,广泛分布在各行各业。
这一波“找”带来的撮合热,实际上是把传统行业的撮合模式全面推广到了广泛的交易流通领域。
首先要明确一点,做媒这件事真的不是什么新鲜事。信息不对称的地方,可能有匹配。比如房产中介(房产中介,各种房产中介),婚姻中介(媒人,冰人,百合网,佳缘,珍爱网),找关系的中介(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资源的跨界整合)。
最早的贸易公司、流通公司、业务员都需要自己开辟渠道,交易价格非常不透明。流通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早些年说生意相对好做,其实主要是指信息不对称程度大。
至于商品领域,专业的婚介存在很久了,最早是以个人的形式(早期赚了很多钱),后来逐渐出现了各种专业的婚介公司。中国在大宗商品领域做得不错,就不得不提易贸(易通)。专业服务带来的价值还是很大的。
匹配解决了哪些痛点?
有效交易
这里说的一些交易是极其耗时的,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很大。极端情况下,期货市场的空仓往往发生在一瞬间。
撮合解决了交易的快速达成。人工是效率最低的方式,人工加系统是更进一步的方式。股票和期货的电子交易是最高级的撮合形式。
信息匹配
婚介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匹配。还包含交易信息和交易后可能发生的供应链服务的相关信息。
在交易信息中,其实不能简单理解为价格匹配。这里的核心如下:
一是价格发现。除了期货商品交易市场,大多数商品市场都没有商品交易的实时价格。上午十点想买20吨宝钢的螺纹钢,需要有人告诉我确切的价格。
第二,这里的价格往往是附带条件的,比如付款方式,交货日期,交货地点等等。此外,还隐藏了交易对手资质、交易倾向和习惯、商品质量差异等特征。
三笔交易通常包括价格游戏。比如A愿意出6000元/吨买入,B愿意以6010元/吨卖出。A和B之间谁愿意让步,能否达成交易,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一个没有匹配的游戏状态往往会陷入游戏困境,不得不达成交易。
四在博弈过程中,如果做媒能给出专业的判断和咨询服务,交易者往往能做出更好的判断。这种自带咨询服务功能的婚介价值比较高,对婚介人员的专业水准要求比较高。
五、贸易环境本身不是一张白纸,存在相当大的寻租空间。如果这些利益通过合适的牵线搭桥渠道进行沟通,达成交易的可能性往往会大大增加。
所以在B2B交易中,只把自己和交易信息匹配起来,虽然即使是标准产品的SKU,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沟通和确认,而这些沟通往往在这个阶段效率更高。甚至有些事情还得靠人来沟通。
做媒是一门生意。越精细化,提供的信息越及时,覆盖面越广,绑定的利益相关者越多,获得的服务收入就越大。
做媒的意义
接待客人
通过牵线搭桥,你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客户,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贸易商还是终端。大部分需要达成交易的业内用户都可以通过牵线搭桥的方式达成联系。即使不能达成交易,撮合也能对用户的覆盖和激活起到很大的作用。
数据值
这里的数据价值不仅包括交易本身,还包括交易达成后可能转化的物流和供应链的金融导流价值。
当然,如果一个平台的交易覆盖率足够高,获得的交易信息足够真实,你其实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很多市场判断。
数据的价值往往在于合理使用。不管有多少原始数据,没有归纳分析都没有价值。
对于数据的价值来说,尽可能多的覆盖市场真实交易信息,比达成一场比赛本身更有价值。但是,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如何获取这些真实的交易信息,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
信息服务费
收取婚介服务费,虽然这不能作为支撑一个交易平台的收入。但是从赚钱的角度来说,通过高效的手段真正做好比赛,维持比赛本身的人员成本,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从这一点直接实现,互联网的作用很小,价值也比较低。
另一方面,免费婚介的门槛更低。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收取婚介费其实是无奈之举。一旦交易从免费转向收费,还是会流失很多长尾客户。
匹配适用的类别
价格波动大,有市场博弈的商品最适合搭配,但这类品种往往很难向供应链转型。(矛盾)
一般来说,高频交易、标准产品、分销毛利低、客户订单量大、交易奇怪是比较适合搭配的一些典型特征。
但实际上,中介还有很多其他变种。我强烈认为,君最近接触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但我会把它卖出去,在探索实际效果后再和大家分享。
做媒可以提高效率。
协力
人员增加带来的效率提升是边际的,效益是递减的。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线性增长是不够的,指数增长才符合互联网效率的爆发式特征。
但是有没有可能产业互联网的效率其实是在前期的某个阶段?当市场渗透率不够时,匹配效率本身很难实现指数级增长,平台可能还有其他指数级增长点。
提高效率
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小团队的合作效率最高。除了团队士气,激励制度,合适人选。
适当的分组,比如按地区,按类别,侧重于寻找买家和卖家等。这些都是需要尝试的,只有尝试了才知道该怎么做。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用户的交易行为和习惯。
CRM软件的使用很有帮助。将单人获得的信息纳入系统信息交换,辅助系统提示判断,可以实现半自动标准化操作。
B2B很难做到全自动匹配。越接近C端的交易习惯,越有可能实现线上交易。批量产品自动匹配,谁试谁知道~
客观看待婚介。
1.婚介服务对于提高交易效率、提供不对称信息匹配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互联网和婚介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并不适合在互联网中应用。
第三,职业婚介是一门生意,要遵循商业的基本规则。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是匹配需要考虑的点。
第四,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搭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五,做媒不用迷信,也不用怕听到。对于B2B来说,婚介其实就是和线下婚介公司的竞争。值得吗?只有真正把做媒之外的点挖掘出来,才有价值。
独立运行
自营职业的定义
百度的基本解释是生产者直接管理自己的产品。这是字面上的解释,与实际商业环境中的定义不符。
做过贸易和供应链流通的朋友都知道。自营应该定义为以公司为主体进行商品交易。公司承担交易中的所有风险(包括价格波动和供应链流通),并享有相应的收益或损失。
我们注意两点。第一,贸易流是以公司为单位的。也就是说,平台(公司)要把账和发票还清。二是承担风险,享受收益。
自营目的
交易中介。有人说,你真可笑。我以为交易中介是牵线搭桥的事。
其实B2B平台扭曲了一个概念,把平台的计费叫做自营。严格来说,这里的自我管理缺失是承担市场价格风险和可能的供应链服务。
理论上,B2B电子商务平台的自营应该是所谓的“背对背”业务。在这项业务中,平台不应该以商品差价的盈利为核心目标(如果目的只是赚取差价,那就不是交易平台,而是互联网+中的贸易分销商,但这其实是另一种方式。)
那么,如果不仅仅是为了赚取差价,平台做这个“自营”的目的是什么?
1.解决奇怪交易的担保属性。
A不认识B,但是A和B都认可平台的信用。双方通过平台进行交易,这里的自营只起到过账的作用。
通过平台的中介属性和信用属性,为交易提供基础。虽然大部分交易都是熟人之间的强关系,但是解决这些弱关系,积累用户,建立平台的公信力,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
2.这里的“自办”是为了获得客户,拓展销售渠道。
通过票贸获得客户,有可能为用户建立销售渠道。
获客的另一个目的是更好地提供三合一服务,真正实现交易后物流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转型和带动。先通过“自我管理”来引流,然后转型。至于转化率高不高,其实也是我们自营的时候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点之一。
3.通过“自营”贸易获得交易流量。
在贸易完备性方面,做媒对贸易的把握相对较低。总的来说,通票的交易性比较高,无论是真实性还是确定性。但从增值税开票的角度来看,平进平出是否符合税收规范,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点。
3.1流动贸易可以做什么?
3.1.1交易主体可获得银行授信。所以贸易公司一直在流水。这是中国银行体系逼出来的,没有交易的流转,不可能做信贷。在信贷体系方面,一些商业银行已经走在了前面,但逐步改变还需要时间。银行信用贷款的资金成本还是比较低的,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渠道。
3.1.2有了交易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数据积累和数据分析。不仅可以从交易的角度分析用户习惯,还可以将交易数据引导到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型中。
虽然数据的完整性,也就是客户的渗透率,是一个极难解决的痛点和问题,但如果目标明确,还是可以一步步转化的。
4.渠道(台湾省人叫管道,但台湾省的说法更贴切)。
做渠道就是做基础设施,做真正的渠道分发。平台要尽量避免市场游戏元素。
虽然商品的长期市场博弈和对客户的账期存在风险,但理论上,账期对客户的价值应该远大于市场博弈。
纯市场博弈,说说你十几年的生意,见过无数市场上的贸易大鳄,驰骋江湖,结果最后爆仓,留下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游戏就是赌博。赌对十次,赌错一次,对的会陪着你。
另一方面,信道越平滑,分布特性越好。占领渠道的贸易分销和通过分销占领渠道是需要互补的重点。
渠道越好,一定要注重渠道的服务效率。通过提高效率来赚取渠道利润,而不是简单的赚取渠道信息不透明的差价。某些类型的产品可能会有很高的渠道差价,但随着信息透明化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差价最终会大大降低。
如何真正建设好渠道,提高自身效率,部分让利客户,延长客户的LTV(终身客户价值),这才是应该扎扎实实去做的事情。
合适的类别
低频交易,离散度小
这部分对应的是长尾客户。长尾客户在渠道中的价值和头部客户是完全不同的。
长尾客户是带来自营分销利润的核心点。高效的让长尾客户享受到头部客户享受到的服务,即使不完全,也应该是互联网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价格不透明,毛利较高。
价格不透明广泛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越靠近消费者和供应链末端,不透明程度越高。作为个体户,有一定分销利润的垂直环境还是比较理想的。
平台上的激烈竞争,或者说商品渠道的垄断,关系贸易市场的疲软,都是B2B平台的敌人。
商品一般波动较大,理论上不适合自营贸易。纯粹的“背靠背”机会太少了。对于价格波动小的产品和强调渠道作用的产品,对平台处理价格风险的要求要低很多。
但如果平台能做好中长期贸易,聚合中长期采购和销售,结合期货套期保值交易,锁定相关风险并严格执行,则有可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宗商品的路子。
相关产品
比如我卖A产品,在这个行业,客户会同时使用B、C、D。这个时候,产品的扩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平台来说,几乎没有新的获客成本。需要考验的是获取渠道资源的能力。
而库存共享、集中配送、集约化的物流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自主创业需要注意的几点
定向的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目标。B2B到底是平台还是渠道,一开始就要想清楚。
要做一个渠道,就要把它做实。要用各种方法,比如渠道的推送,互联网工具,匹配引导,渠道内的人用,SAAS用,用一切值得尝试的方法和手段,把垂直的企业漏斗和企业用户漏斗真正做起来。
做平台,尽量少做自营贸易。不能因为遇到匹配、营收、数据的困难,就放弃匹配的核心基础。
即使做,也尽量避免在搭配品种上做。
因为:
竞争性排他性
合作共赢不是空话。
在企业竞争中,平台既扮演服务者,又扮演交易者,从获客的角度来看,严重排外。
想象一下,我是一个交易员,我的产品和平台都是撮合和自营。如果我把我的客户交给平台,它每分钟都会把我的客户抢走。怎样才能不抵制平台?不仅我的贸易不会通过平台,我的物流和我的预付款也不敢来平台。做生意就是这样。这是一个零和游戏。没有那么多增量。丛林法则把平台放在了用户的对立面。这个生意其实不好做。
如果我是供应商,我本来可以把分销的小而不经济的渠道交给我分销的产品的平台。而如果平台通过卖货、做品牌、一口多吃、抢渠道来盈利,供应商和厂家联合抵制平台,平台还能自己做工厂生产产品吗?
如果我是客户,我当初购买的产品,通过熟人关系,会让我受益很久。就算我是正规的大公司,没有什么效益,供应商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还是可有可无的。对于采购来说,选择两三个采购渠道很正常。
这时平台进来说要搞“阳光”采购,ERP对接,一站式服务。其实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都不如原来的供应商。这个时候你觉得我会经常用平台渠道吗?
等级分层
客户需要做层次化处理。我们传统销售中的ABCD分类,其实在B2B平台并不完全适用。我们需要区分的是长尾、头部、中间层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差异化服务。
这听起来很空洞,实际上很难做一个标准化的描述,因为每个行业的特点都很不一样。精细化运营也对公司治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大多数B2B电子商务公司都有很强的传统基因。如何真正利用好互联网工具和运营模式,才是需要真正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自我管理和匹配
做互联网B2B电商,无论是做媒还是自营,核心点都要围绕提高效率这个核心点。
如何高效,用劳动高效;如果一个有用的系统能提高效率,那就用这个系统;高效扫街有用的,就扫;如果你的自我管理效率很高,那就去做。真要说自营和做媒哪个更好,那就无果而终了。
本质上,B2B电子商务是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就不能违反商业规则。即要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和效率,符合商业环境的规则。
做好B2B业务真的不容易。除了管理公司的组织效率,还要提高整个公司给行业带来的效率。而合理的模式不仅需要增量,更需要增量。一个线性增长的项目,不能说没有价值,但也没有那么大的互联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