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事件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好几天了。这几天,阿里越来越成为一个为富不仁而勾结权力机关的恶霸,“淘金”公司也名声大噪,其百度指数从事发前的293跃升至7日的1343。
短短几天时间,经过各大社交媒体的发酵,两家公司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很多企业公关部门可能已经开始将此事件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铁哥在此发表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整个事件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是“大大小小”、“官方微信”、“口碑”。
同情“淘金热”的人,不是同情“淘金热”被警方调查的情况,而是同情它在这次事件中面对的是阿里这样的对手。玩家不会因为技术过硬而被对手吸引,这大概是“淘金”支持者的普遍想法。
大众对阿里并没有太大的恶意,更多的认为阿里目前的规模应该不是“淘金”级别的敌人。换句话说,即使面对诋毁,阿里为了自己弱小的对手,也应该网开一面。公众对阿里的看法往往在于,普通人作为小人物,无法发泄对现实中财富或压抑的仇恨,而阿里与“淘金热”之间的改革更像是对现实的一个典故。
这样,在整个舆论趋势中,事情的真相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开始,事件就一直在按照情绪发展。
企业官方微信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从平安杭州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事件的核心是“淘金地”官方微信发布了多篇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文章,其中阿里的逃税文章被阿里直接举报。文章认为,根据阿里公布的交易金额,阿里涉嫌逃税5万亿元。标题很吸引眼球,但其漏洞在于,阿里作为平台并不负责对旗下商家尤其是淘宝C店的交易数据征税,国家层面的网店征税办法也处于收集社会意见阶段。说阿里逃税5万亿,几乎不客观。
企业官方微信应该发布对他公司的批评吗?
铁哥认为,官网,企业的官方微信平台,本质上是企业自己运营的,他的言论不仅要真实,还要代表企业的立场。再来看阿里参与“淘金”的信息。没有太多基于事实的震撼内容,已经违背了微信订阅号媒体属性的“真实性”原则。这两家有B2B业务的公司虽然量级不同,但本质上还是竞争的。
企业用自己的微信平台批评竞争对手,显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铁哥认为,公司的微信平台应该多承载企业文化、行业研究、促销信息等内容,反对者不要发表批评文章。法律上还是有避嫌原则的,如果企业明确批评对手的商业模式,其客观性和出发点显然会受到质疑。但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在于,“淘金热”面对的是阿里,其他人相信大众可能更合理。
严格来说,官方微博和微信能够针对对手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出现了明确的纠纷需要双方立即表态的时候。况且任何公司出于任何目的发布对手的负面信息都是有问题的。在这一事件中,“淘金”无疑是错误的。
说起铁哥的名声,一开始有点不知所措。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各自平台上名誉的受害者。阿里认为“淘金”的不实言论伤害了公司的声誉,而“淘金”则认为警方的调查也影响了“淘金”的声誉,非常委屈。
双方只有一个名誉受害者,但绝不是“淘金热”。原因其实很简单。作为公司,应该有勇气为自己的错误言论承担责任。“淘金地”已经先错了,阿里是正常的法律途径,“淘金地”只是配合调查。而阿里如果要真心实意地破坏“淘金地”的名誉,肯定会先披露事实,但我们看到事件是由“淘金地”披露的。如果调查本身对名誉有足够的损害,“淘金地”肯定不会主动透露消息。
相反,铁哥认为“淘金”其实是事件中的既得利益者,道理很简单。这家公司以前有多出名?“淘金地”的百度指数也从事发前的200多飙升至1300多,所有媒体报道也会有“淘金地”服务。在不断上升的人气面前,所谓的名誉受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这件事之后,“淘金热”不仅人气上升,还利用大众对富人的仇视,把自己打造成了敢于发声的民族英雄,当然也是受益者。
经过以上分析,这次事件的原因已经基本清楚了。但最后,铁哥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淘金”行为嗤之以鼻,缺乏商业文明公平竞争的基本理念,缺乏事后负责,煽动公众情绪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舆论真的这样下去,只能说明国内的商业文明在逐渐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