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业务本来是10批50批起步的,但是经常有客户进来问要不要卖一个。
这是一个现象级的问题,直接回答并不容易。我们来分析一下利弊:
选择1:出售
1.价格利润低,鸡肋无味;
2.扰乱经销代理的零售价格;
3.单个产品的包装和运输成本高;
4.沟通时间成本高;
5.售后概率大,售后成本高;
选择2:非卖品
1.店铺没卖出去,权重低,自然排名不上;
2.产品卖不出去,不能形成良好的从众效应,增加客户的信任壁垒;
3.如果长时间不开单,老板的焦虑和运营容易出大事;
4.无事可做,业务员消极心理,闲着没事就容易出事;
5.无法触达终端,不了解底层客户的需求;
根据客户的购买行为,电子商务平台的特点: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B2C淘宝天猫的商品上市、促销、峰值、下降、沉默、链接死亡、商品下架。
B2C是线性的,有迹可循。
B2B阿里平台呢?除了日常放的几个爆款,其他产品都跟踩雷一样,看运气,不是爆就是炸。
什么是突发订单?
产品A有1000个仓库,一个半月没卖出去。明天卖出1000仓,直接清空库存。这叫爆单,直接把你产品A的库存爆了,你会给这个产品A补货吗?
如果补货,继续躺在窝里两三个月卖不出去怎么办?
如果不补货,以后有客户来买怎么办?
附1:其实很多当季产品只是常规的爆款。你们厂家在旺季已经吃饱喝足了。淡季给工人放假没问题,但是你的客户得淡季赚钱。等下一个旺季再来的时候,也许你的客户已经被淡季的其他同行撬走了,或者干脆转行。
附2:还有一些客单价高,使用频率低的产品,也归为爆款。比如为什么印刷商会顺便卖打印纸?这就是客户粘性和市场终端触达的问题。
什么是炒单?
产品B是爆炸性的。仓库库存8000,生产补货周期一个月。平时,前孙的八个老板赵、、吴,都一直在拿货,而且其中的一千个都很稳定。本月初,赵总大力度爆款产品,随后8000只股票直接全部被拿走。孙、吴七个大佬都没货了,剩下的钱都被买了。等你一个月后出了货,其他七个老板的链接早就掉了。
为了一个赵总而得罪七位大佬,没什么好卖的。这叫轰炸,不仅是你的库存,还有你的客户。
附三:炒单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你原本放在八个篮子里的鸡蛋,在赵总直接变成了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鸡蛋,从此受制于他,降低了你的利润空间,甚至直接控制了这个B品的生死。
B2B星罗棋布,变幻莫测。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BC互动融合。
事实上,B2B和B2C的互动和融合早已在进行。
我们仰望平台层面。
淘宝:
当年“十店九刷,一批发”的说法,早就包含在B端元素里了。
阿里:
作为阿里的商业朋友,你可以明显感受到阿里平台上越来越多的C端流量涌入。
拼多多:
抱团是一种团体性质的批发采购行为,以及最近推出的万厂计划,其中B端元素直接面对终端C客户。
老柴一直有一个观点:电商从来不是革命,而是销售场景的转移。
通过互联网的快速沟通,可以将传统的交易行为放大,需求透明化,提高效率,减少信息鸿沟。
去年在电商学校(内部学生群)有一次头脑风暴,分析了网商C店、工厂、贸易商的优缺点:
总结以上三张图。
这就是渗透的本质。
1.交易者处于绝对的劣势,手中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的透明。厂家开始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贸易商的活路会越来越窄,直至消亡。
你有自己的工厂,可以直接渗透B端源头,自主研发,做差异化竞争,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建立自己的C端体系,触达终端,尽快落地相关机制,如客服培训、终端接入、发货管理、价格体系管理等,以零售端触达为基线去做,渗透终端市场!!
看看都快凌晨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剩下的具体实现方面就不继续写了。有兴趣的话,老柴11月2日、3日在佛山有个实地培训,会继续深入讲这一块。欢迎来到现场。
习惯就好!
提前布局!
而不是等着被淘汰!
在BC互动和整合的大浪潮下
不行动就只能等着被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