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京东物流在港交所成功通过聆讯,并披露了聆讯后资料集。招股文件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物流营收达到495亿元,同比增长43.2%,这一数字在2018年和2019年全年分别为379亿元和498亿元,相比2019年达到了31.6%的同比增幅。京东物流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不断提升,从2018年的29.9%、2019年的38.4%提升至2020年前9个月的43.4%。除京东集团外,京东物流的企业客户数超过19万,涵盖了快消、服装、家电、家具、3C、汽车、生鲜等行业。
外部客户提升对京东物流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首先,外部客户快速提升,物流规模效应显现后有望对其带来边际效益的改善。其次,以储代运模式要求第三方商家提前发货到京东仓,可以不断强化消费者对京东的物流配送体验,并对其进行物流时效。个性化包装、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能力输出,进一步对供应商进行赋能。最后,可以摊薄单件物流成本。随着京东在下沉市场的物流网点渗透和外单业务进一步开放后的订单密度进一步加深,或带来进一步单均成本的下降。
在物流网络扩展方面,京东物流将增加智能仓数量、向下沉市场扩张,并投入和扩大航空货运网络、冷链网络、跨境网络等。在技术投资上,将持续强化技术方面的长期竞争力,包括硬件、软件和算法,以及5G、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技术的应用。在行业解决方案上,将进一步加强和定制行业解决方案,以解决更多特定行业的痛点,将其应用到更多垂直行业。
目前,京东物流已经从一个服务于京东集团的物流部门,逐渐转变为一个服务于社会的物流企业。自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以服务京东商城为主。2012年,京东正式注册“京邦达”物流公司并上线青龙系统;2014年,首个智能物流中心“亚洲一号”在上海投入运营;2016年,京东物流实现大件物流在中国大陆所有行政区县全覆盖。2017年4月25日,京东正式成立京东物流子集团,开始独立运营,并向社会开放。2018年,京东物流发布全球化战略,携手伙伴共建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推出京东供应链、京东快递、京东快运、京东冷链、京东云仓、京东跨境六大产品。2019年,京东发布供应链产业平台,2020年完成“JDL”品牌升级。
为了实现京东物流的长期目标,即从C端向B端迈进,并希望打通营销、仓储、配送、售后等环节,为商家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京东物流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2018年引入中台架构以盘活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即“1844”架构,1个中台、8大核心业务、4大成长业务、4大战略业务。2020年再次调整组织架构,升级为“6118”架构,6个中台部门、11个业务前台、8个经营前台。
京东物流的目标是成为对外开放为核心的、以体系外营收为主的利润中心。具体表现为:京东集团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京东物流外单服务成本从履单费用中单独提出,计入营业成本项;外单服务后续逐步扩充至外部合作伙伴。据媒体报道,2017年京东物流开始独立运营与融资,2018年融资25亿美元,投后估值134亿美元。据新华网报道,2018年9月,京东试点开通个人快递业务,意味着京东物流开始正式从B端市场延伸至C端,同城外单起送价格11元起,低于顺丰个人快递价格。据京东物流新浪官方微博显示,2019年4月,京东在部分地区试点将底薪转变成更有激励性的业务提成方式,保障快递员的多劳多得。
总之,京东物流的IPO之路再进一步,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3.2%,外部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43.4%,企业客户数众多,涵盖多个行业。京东物流通过提升物流规模效应、提前发货以提升消费者体验、摊薄单件物流成本、加强技术投资、拓展行业解决方案等多方面努力,以满足京东集团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有望成为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