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直面四重困境政策制约居首

   2023-10-03 380
核心提示:”九安医疗董事长、iHealth创始人刘一在接受《国家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医疗行业的所有厂商都在从多个方向进行探索,包括医疗器械领域的上市公司、科技巨头以及具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创业公司。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移动医疗行业尚未成型,产品和服务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就美国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而言,患者(用户)的需求指向医疗和健康的管理,其中医疗维度多针对慢性病的管理。此外,毕磊向《国家商报》记者强调,以医院和医生的水平来衡量线下医疗的质量并不适合线上应用场景,因为在医生和患者(用

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发生一场跨界革命,移动医疗是这场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移动医疗行业要求参与者具备医疗资源、IT技术、互联网思维等三轮驱动,不仅要会玩移动互联网,还要对医疗行业本身有足够的经验。虽然“门槛”高,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公司“抢滩”。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移动医疗带来的无限商机。

"移动医疗这个词是中国人的误译."春雨医生CEO张锐告诉国家商报记者,移动健康(MobileHealth)的概念源于国外。这个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目标群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患者,而是用户。除了医学维度的指标检测和分析,还包括营养、减肥、睡眠等健康维度的管理。所以,与传统医疗不同,mHealth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用户,帮助用户预防疾病。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移动医疗行业尚未成型,产品和服务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相关厂商还在探索差异化竞争,未来会有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的领导者。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移动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也存在政策层面不明朗、盈利模式不清晰、医疗资源不足、数据收集不充分等困难。尤其是在政策层面,可能会成为移动医疗行业的一大障碍。

跨领域竞争激烈/

国家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外一些移动医疗厂商已经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按收费对象分,主要有对用户(消费者)、医生、医院、药企、保险公司的收费。

比如全球首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Epocrates,主要通过提供精准广告和问卷服务,为医生提供临床信息参考,并向药企收费。据悉,2013年1月,Epocrates被美国医疗保健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Inc以约2.92亿美元收购。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就美国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而言,患者(用户)的需求指向医疗和健康的管理,其中医疗维度多针对慢性病的管理;医生的需求强调提高医院内外的沟通效率。目前基于双方的需求,这个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实体医疗资源的长期短缺,医疗支付和医改的压力,互联网的内生渗透,电子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都可以视为有利因素。即便如此,医疗行业本身更为复杂,用户对传统线下就医模式的依赖也给移动医疗的推广带来了一些阻碍。

艾媒咨询预测,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达到125.3亿元。

“早做,成烈士;晚了,早起赶个晚集。”九安医疗董事长、iHealth创始人刘一在接受《国家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医疗行业的所有厂商都在从多个方向进行探索,包括医疗器械领域的上市公司、科技巨头以及具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创业公司。

易观智库分析师杨过表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逐年增长。从宏观环境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医疗资源供需缺口明显拉大。目前各大厂商都在拼资源和技术。他指出,国内移动医疗厂商运营时间不长,行业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移动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也使得各厂商都在探索差异化发展。因此,在产品不断开发和优化的过程中,行业内的跨领域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杨过评论说,平均市场结构不利于相关标准的整合,但这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产品创新。根据市场成长周期的规律,后期移动医疗行业会出现一批领导者,这些领导者将成为未来智慧健康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数据分析服务商前景广阔/

目前移动医疗行业在硬件、软件、服务等方面相对倾向于慢性病而非急性病。

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糖护科技创始人兼CEO李丞智告诉《国家商报》记者,大多数急性病都是在急诊发生的,通常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手段。一般来说,慢性病患者会了解自己的情况,这更符合移动医疗解决“轻问诊”需求的特点。

春雨医生副总裁毕磊表示,移动医疗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线下医疗问题。以春雨医生为例。目前App已经接入18个科室,比医院划分的科室数量少很多。原因是接入网络使用场景后,考虑哪些科室可以通过远程诊疗对用户进行行为干预,意义不大,比如放射科。

此外,毕磊向《国家商报》记者强调,以医院和医生的水平来衡量线下医疗的质量并不适合线上应用场景,因为在医生和患者(用户)之间,移动医疗关注的是医生的服务质量。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将体现在大数据和健康管理方面,相关数据分析服务商前景广阔。但现阶段由于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采集的数据不统一,样本量不足,还无法做真正的大数据分析,会对产品的口碑推广和开发产生影响。

对于目前移动医疗行业的盈利模式,徐志鹏表示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硬件层面,通过销售智能产品赚取收入;在应用层面,可以向用户收费,可以对接资源和提供广告,可以向第三方企事业单位收费。从长远来看,与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合作收费将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方式。

毕磊补充道,目前移动医疗行业的各种收费模式都可以看作是商业化的尝试性行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至于智能硬件收集到的数据有多大价值,还要看行业后期的利用和发展。

电信运营商获利/

艾媒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供应商主要有五类:电信运营商、医疗器械商、医院、系统集成商和互联网公司。报告预计,未来五年,电信运营商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

国家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移动医疗厂商有与传统通信运营商合作,也有与虚拟运营商合作。除此之外,与政府、基因公司、医院、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的多维度合作也一直存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red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