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银川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领,紧盯“一高三化”目标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勇于担当使命,坚决拼搏,经济运行稳中回升、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局良好。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
银川市科学编制《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排污权、水权、地权、林权、碳排放权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一笔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第一笔大规模碳配额交易、第一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拍卖已完成,完成水权交易533万立方米、酒业用地3652亩、碳配额交易170万吨,形成一批创新性、示范性成果。
银川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三新”产业集聚发展。中环、兰斯等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银川。新晶盛3500吨工业蓝宝石、隆基光伏15GW单晶硅棒、片等4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中部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等134个产业项目已开工建设,宝丰储能电池全产业链等29个项目已签约。蒙牛4500吨高端液态奶项目加快推进,新增奶牛5万头。获批国家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实验区,新增酿酒葡萄面积1.6万亩。“三新” 工业占该市制造业产值的44%以上。荣获首批“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高效单晶电池及组件制备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增亿元级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2家。
银川市继续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推出执法检查、企业登记等“五项制度”,46项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在全国推广,新增市场主体5.1万个。荣获“年度最佳人才引进城市”称号。小明股份成功上市,田凯燃气登陆北交所。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等基层整合全面完成。成功举办(承办)2021中国旅游文化周、第五届中阿博览会、跨境电商高峰论坛、智慧城市峰会。陆海新通道“13+1”专列启动,中欧班列和货车运行正常。 以及宁夏跨境电商第一笔B2B出口商品出境。投资到位资金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85%。
银川积极回应市民关切,着力解决“马路拉链”、交通拥堵、停车难、停车贵、城市内涝等问题。新改扩建市政道路28条,慢行绿道65公里,优化交通组织192条。市区平均拥堵指数从1.65下降到1.38,“长兴银川”的品牌在全区打响。新增停车位1.5万个,实行商业场所30分钟免费停车和包月停车,上班族停车费降低50%。整治城市积水点17处,城市海绵面积达到24.6%。坚持“典型城市、标杆县、示范村、亮点”原则,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高标准建设小城镇3个、美丽宜居乡村13个、1.37万个 “美丽的庭院”。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和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银川聚焦人民群众急难忧,统筹资金233亿元投入民生领域。扎实推进“四大提升行动”,71件“我为群众办实事”62件完成,10件民生实事年内全面完成。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7所,新增3.6万个名额,有效缓解了“入园难”、“上学难”,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成效明显。市中医院新项目竣工, 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了全覆盖。新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低收入家庭被纳入特别援助,城乡低保惠及3.48万人。改造老旧小区75个15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7.9万平方米。社区养老、托幼、助残、健身等设施逐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和残疾人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2021年荣获全国“年度最佳就业促进城市”,入选全国“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试点城市。
银川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宣传活动,宗教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文明城市建设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力化解政府债务,市级债务将退出红色风险等级。国有企业专项审计完成,三沙苑等16个项目遗留问题稳步解决,彩虹湾、唐徕社区不动产登记等信访积案顺利化解。落实调控房地产过快增长的主体责任, 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大局稳定。“慧眼工程”立体安全城市全覆盖。荣获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宁夏记者站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