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是很多年前的热词。它与B2C一起走红,成就了以阿里、JD.COM为代表的互联网B2C模式。如今,“互联网+”已经取代它成为热词。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互联网,面向企业的B2B成为新宠。可以预见,B2B模式将是几年后中国新经济的增长点。
从“一亩田”事件到朋友圈,“找钢网”模式的成功,催生了各种“找X网”融资,资本和市场的青睐,让B2B商品电商高歌猛进,走向成熟和回归。
化工市场的临界点就在眼前。
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整个化工行业的表观消费量为15万亿人民币。如果按照交易额计算,厂商给经销商,经销商给客户平均三次,就有45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额市场。中国拥有最大的化工市场,占全球市场的30%,在量上居世界第一。市场机会自然也是最大的,因为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转型,让传统的卖方市场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从曾经的正人君子的少女变成了大龄剩女。在这种情况下,B2B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应运而生。平台的价值在于提高效率,整合资源, 解决产能过剩的供需矛盾。在供需稳定的情况下做B2B交易电商平台几乎是不值钱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外,比如欧美,这个行业市场传统的分销模式是高效的,并没有改变。
纵观国内现在的化工橡塑行业,参与者众多,下游企业规模几百万,与欧美发达国家多年前的市场发展非常相似(海外市场已经整合了几十年,整个市场的传统分销效率非常高)。可以说,中国借助互联网+在3-5年内完成30多年的海外市场(欧美)是非常有可能的。在化工分销市场,中外差距明显且巨大,但中国有机会弯道超车欧美市场。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大化工市场的临界点指日可待。
2015年化工橡塑产品市场现状及互联网电子商务分析化工橡塑产品中,为什么以大宗橡塑切入大化工市场的B2B平台最多?原因有三:
一是化工橡塑行业总体供大于求。
2014年,由于大量产能,大部分石化产品产能增速远快于需求增速,产能利用率继续大幅下降。半数以上石化产品的产能与需求之比大于1,这一趋势在2014年有所加剧。与上年相比,近70%的大宗常规石化产品开工率低于70%,低负荷产品占比进一步提高。其中,合成树脂中的PVC、PS,合成纤维原料中的PTA、CPL,合成橡胶中的顺丁、SBC、丁基、乙丙、腈、丁苯橡胶,有机产品中的苯酚、丙酮、异辛醇较为突出。2014年,上述产品的设备负荷下降到65%以下,个别情况下只有10% ~ 20%。
2014年产能需求比
第二,化工产品和橡胶产品存在行业差异。
石化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基础化工原料(不含汽油和柴油)。具体分类如下:
化学工业通常使用两种基本技术——化学合成和化合。化学合成是指由简单物质(元素或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制造更复杂物质的方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以及其他橡胶和塑料制品都是由化学合成制成的。复合是指通过混合、乳化、溶解或其他物理方式获得所需化学品混合物的过程。
有机原料作为化学合成和化合的原料,在化学工业中主要是购销。专业要求特别高。橡胶和塑料产品,如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是整个化学工业的最终产品。采用高分子物理加工成型,在橡胶、塑料、化纤等各种下游加工成型行业间销售,标准化程度较高,尤其是大宗通用塑料,具有下游行业广泛但原料普遍的特点。
有机原料的客户往往是化工厂,具有设备专业化、技术复杂的特点,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专业的物流系统投入。市场细分特征更加明显,供求关系更加稳定。橡胶、塑料、化纤的客户都是加工企业,投资少,数量多,分布广,物流通用化程度高。
同时,我国化学工业进入市场经济较晚,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化工产品大多由大中型国有企业制造。这些企业习惯于计划经济和卖方市场的销售模式,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的观念和客户服务意识。
所以结论是化工市场B2B门槛更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实力切入闭环交易服务,而橡塑市场处于激烈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接受互联网电商的服务。
第三:与有机液体化工产品相比,橡塑产品流通更简单,加工增值更明显,更有利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市场化。
低成本的基础液体化工产品可以制成一系列中间产品,经过进一步的合成和复配,可以得到各种高价值的最终产品,用于其他领域。化学工业把初级产品变成高级产品的能力超过了其他工业领域。“石脑油-丙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仪表板”每一个新产品的生产,相对于上一个产品都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有机原料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中间,属于中间体,通过化学合成和复配形成新的化工产品。橡胶/塑料/化纤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必需品,附加值高于中间体。同时,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比有机原料更具有可替代性。
更重要的是,有机原料大多有毒危险,其产品专业性很强。对原料和成品的管理相当严格,所以市场范围更窄(最近的天津爆炸说明化工产品的管控、运输、储存都有很多困难)。同时下游工厂用量大,往往直接从上游工厂采购,中间环节少。少数通用有机原料由贸易商参与,但分销比例不高。而是因为市场单一,价格波动大,被用作投机和炒作的工具。橡塑产品便于运输和储存,贸易配送占比更高。
同时,受制于价格波动或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替代品或多或少会占据替代品的市场空间。比如国家鼓励用塑料管代替钢管(民用水管),导致塑料占据了部分原钢市场。所以橡胶、塑料、化纤的应用范围更广,客户更多。
因此,由于液体化工产品的“种种缺陷”,塑料、橡胶、化纤无法在互联网上快速电商化,这也是Kuaisu.com从塑料行业切入巨大的B2B化工市场的原因。
垂直B2B是主流模式。众所周知,它是时代的信息中介模式,包括各行业的信息作为一个大平台模式,同质化竞争严重。时代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而是从信息渗透到交易环节到配套服务。事实上,由于每个行业属性不同,细分行业差异很大,深度服务的平台需要强大的传统行业资源和背景,所以重度垂直的B2B平台可以走差异化路线,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2.0的垂直平台模式在不同行业之间建立了壁垒,但购买的终端用户之间没有交集。比如钢贸商不会采购塑料,用户对专业化垂直平台的需求增加了。这和B2C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C端是个人用户,消费品的购买是一个人做的,厨房用品和卫生间用品的购买决策可能是一个人做的,这就使得B2C的大平台模式成为主流。B2B的最终用户属于不同的行业,他们是中小型企业。他们面对的人群属性不同,垂直平台成为主流。
另外,各行业都有自己的长尾用户,大量中小企业主和上游没有议价能力,而大用户因为购买量巨大,议价能力和服务支持更强,第三方平台发挥的空间更小。但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维护单个小客户的成本高,采购量小,无法长期服务。在互联网地面战之时,落地后的平台可以给小企业带来更多的服务和支持,而且由于其分散在行业内的规模符合二八原则,大量中小用户带来的客观规模可以让B2B平台拥有更强的渠道控制力和议价能力。所以只有垂直B2B比较有前景。
他们在切蛋糕,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目前这个细分领域玩家众多,竞争激烈。做得比较好的有:快塑网、找塑网、塑汇、买塑、卖塑等。(排名顺序按照数据级别)。
配光模式使经销商能够连接客户,为客户提供运输和金融服务。利用大数据作为辅助工具,精准定位用户,将下游交易客户聚集成客户群,利用实时数据分析完成业务主导的交易。
比如钢铁领域,“找钢网”本来就是一个搭配。随着实力的增强,逐渐从撮合变为自营模式,不仅提供信息流,还提供物流和资金流。其实做媒和自营都是一种服务方式。时代平台不仅要提供信息流,还要提供物流和资金流。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提供标准化服务,为供应商产生价值。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闭环打通后,自助服务是更好的发展模式,能真正解决行业发展痛点。但前提是物流和资金流的开放是考验平台的难点之一,谁先开放谁先受益。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B2B的市场规模大于B2C。但由于企业对接,B2B渠道下沉较深,受前期成本、周期、决策流程复杂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而且在大宗商品领域,传统行业性质占绝对比重,还有很多难点有待解决,比如物流仓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