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注定是中国乳业巨变的一年,中国的牧场一下子成了各路资本追逐的热点。
8月27日,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加工出口企业、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宣布与国内婴儿食品企业贝因美全面合作。除了建立合资企业,双方还在中国共同投资建设了一个牧场。
在此前的7月11日,恒天然和美国雅培公司突然宣布,将投资18亿元在内地建设包括5个牧场在内的奶牛养殖基地。
5月,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宣布与中国辉山乳业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借助辉山乳业的牧场资源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除了外资乳企,外资投行也不寂寞。
2014年7月2日,新加坡最大的国际投资机构GIC表示,由GIC和区域私募基金泰山投资组成的财团,将共同向位于中国优质奶源市场的华夏牧业公司注资1.06亿美元。
今年7月在香港完成IPO的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股东中,也出现了路易达孚、三井住友银行、HorleyInvestments等外资。
一时间,一场现实版的《牧场风暴》拉开了帷幕。
外资抢滩奶源
在中国乳业的江湖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得奶源者得天下。”
来自中国奶业协会的数字显示,我国原料奶(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存在巨大短缺,奶源建设需求十分迫切。2012年,我国原料奶需求总量达4359.6万吨,而供应量仅为4000万吨,供需缺口达359.6万吨。
显然,恒天然完全明白这一点。
恒天然公关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将通过两种方式满足这一需求。首先,是通过在当地发展可持续的奶源基地,提供优质的乳制品;其次,我们将继续通过恒天然的供应链向中国进口高质量的乳制品。
早在2012年,时任恒天然中国和印度区总裁的魏就公开对媒体表示,恒天然计划到2020年在中国建设30个自有牧场,完成在中国的乳品供应链整合。
雀巢和它的嗅觉一样灵敏。
早在2012年,雀巢就开始布局上游奶源板块,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25亿元在中国及黑龙江省建设奶源基地。2014年4月,雀巢与上海牛奶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在黑龙江建设优质婴幼儿奶粉奶源基地,投资数十亿元。目前,该项目已经启动。
“乳品行业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乳品市场,二是乳品加工,三是奶源。”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竞争,中国乳业在乳业市场形成了两大格局:奶粉长期以外资品牌为主,美赞臣、达能、雀巢等外资品牌几乎占据了中国的奶粉市场;液态奶市场基本由本土品牌主导,外资无法与本土品牌竞争。第二乳品加工领域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高增长,国内企业有一定优势。
“建立综合乳品业务是恒天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奶牛养殖基地的建设是这一战略的关键部分。”恒天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国外,很少有公司以管理牧场的概念上市,但中国市场是一个特例。一方面,国际资本的涌入是为了完成追逐财富的梦想;其次,目前国内水产养殖准入成本低,国内原料奶供应需求逐年增加。当然成了外资蜂拥而至的地方。”乳业营销专家、北京普天圣道董事长雷永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王丁棉认为,在奶源领域,虽然国外乳企的渗透尚未形成气候,但长期来看对本土乳业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当外资在上游占据优势时,就会影响下游的乳品加工和液态奶市场。到时候,乳业上下游都被外资控制,中国乳业的定价权也会靠边站,本土企业很难再崛起。”王丁棉说。
做好经营牧场10年不赚钱的准备。
“业内人士都明白,得奶源者得天下,但经营牧场是一项长期工程,新希望用了10年时间才盈利。”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
自2002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宣布进军乳业,迅速整合11家具有资本优势的城市乳企,组成新希望乳业“联合舰队”。此后,位于西南地区的新希望乳业集团一直希望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在乳制品行业获得一席之地。
然而,在伊利、蒙牛、光明等。当时已经在终端完成全线布局,新希望只能选择利用自身牧场优势提供巴氏奶(巴氏杀菌处理的牛奶)来赢得消费者的策略。
“当时我们选择从上游入手,打造全产业链,但值得注意的是,拿到生产许可证经营管理牧场是一件费时费力的苦差事。”席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首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适合农牧业的传统区域非常有限。此前都集中在所谓的“三北”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北等传统农业大省。“牧场的自然条件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比如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利于分裂,不利于疾病传播。类似江浙这样的经济强省,牲畜养殖用地问题很难解决。比如像浙江这样农村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水产养殖基本不受欢迎。畜牧业的贡献没有其他行业大,也会带来污染,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很难在这些地区进行牧场建设。”席刚说道。
其次,污染处理问题是牧场管理中最困难的问题。“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污染行业。一头奶牛平均一天要排出50公斤左右的粪便,一个万头(奶牛)牧场一天能排出600吨粪便,一年有20多万吨排泄物。在牛一,需要10亩土地来消化一年产生的粪便。在大部分是耕地的农业地区,完成20万吨污水的降解是非常困难的。”席刚说,之前有很多企业投资建设万头牧场,但从结果来看很难妥善处理污染物。“万头牧场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目前没有追求单一牧场的规模效应。每个地区有3到5个中型农村牧场,单个规模3000到5000,这是一种新的模式。”
此外,防疫安全也是管理难点。记者在四川采访发现,企业每年都需要花费巨资用于动物防疫。由于成千上万头奶牛集中饲养,很容易滋生疫情,尤其是大规模圈养。奶牛的气味就不提了。光是牛放屁排出的二氧化碳就会给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甚至造成温室效应。
奶源与耐力之争。
“随着外资的进入,其先进的技术将加速牧场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原料奶的质量,促进中国奶业的升级和发展。但作为国内的乳企,必须要控制奶源,我们采用的是自有牧场+合作牧场+家庭牧场三位一体。
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本页的其余内容。
知乎14>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