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浙江省在浙江省专利公开实施政策公示会上,正式上线了专利公开实施信息发布平台,并发布了一系列专利转化成果。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专利公开实施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可以促进知识产权要素市场的发展,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支撑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通过探索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浙江率先实现了高校院所专利的转化,全省共有6211件专利参与试点,落地实施2636件次,成交金额375.1万元。
浙江率先探索专利公开实施,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1月1日,《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第12条创新性提出专利公开实施制度。今年6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会同多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推进专利公开实施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专利公开实施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专利公开实施的对象范围、具体程序、争议解决机制等,规范化、系统性地推进这项制度,并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首批公开实施清单上线,共有4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838件专利入选,呈现“四高一低”特点,即专利质量水平较高、创新主体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施方式灵活性较高、产业匹配度较高、转化实施门槛较低。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近82%。浙江创新主体主动参与全省专利公开实施工作,在6838件公开实施专利中,高校院所授权3年以上未转化专利占比39%。
在专利公开实施工作中,浙江的实施方式灵活性较高。专利公开实施制度支持多种实施方式,包括专利定量许可、定向许可、组合转让或许可等创新的实施方式。产业匹配度方面,主要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为主,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专利占比超过21%,涵盖药物和疫苗制造、基因检测服务、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系统、大数据服务、生物识别、节能保温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浙江产业发展定位及经营主体需求比较匹配。
为促进专利转化实施,浙江制定了较低的专利转化门槛。从交易价格来看,转让或许可年费在5万元以下的专利占比79%,其中包括2789件免费许可。此外,专利实施转化充分尊重市场化机制,支付方式包括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先用后转”,以及“入门费+里程碑收益”等多种创新方式,大大降低了经营主体获取创新成果的门槛。
会上,共有1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惠及16家企业,签约项目涉及91件专利,涵盖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行业,其中专利许可81件、转让10件。为解决专利开放许可服务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浙江在全国首创定量许可制度,即允许以发明人及其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为基准,确定被许可人数量。会上,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浙江大学和湖州康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放定量许可证书,这是全国首张定量许可证书。此外,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还推出专利权益分割确认服务,全国首批专利权益分割证书由此而生。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系统将依法指导高校院所按照“应纳尽纳”原则,确定公开实施的专利清单,加强专利分级分类管理,迭代专利公开实施信息发布平台,推动专利技术成果加速落地,以专利公开实施工作“小”支点撬动专利转化“大”生态,努力将浙江打造成全国高价值专利转化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