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不时上演车位“抢人大战”,一个“位置”难求;学校门口接送车辆排成“长龙”,速度极慢;医院和景区内外停车位紧缺,很难进去...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停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为缓解停车矛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江苏从2017年开始推进实施“停车便利工程”,从着力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入手,逐步向停车便利的目标迈进。过去三年,全省新增公共停车位58.1万多个,其中2018年19.22万个,2019年22.26万个,2019年166个,2020年200。全省大部分设区市机动车停车位与机动车保有量之比高于1.2:1。
▲淮安市汇丰园小区改造后,
结合“微整治”的改造
老旧小区停车“破题”
据了解,从2005年到2019年,江苏机动车保有量从192万辆增长到1919万辆,增长了近10倍。然而,停车设施的增长明显滞后,导致停车矛盾突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是在老城区。停车难、停车不方便等问题日益成为民生痛点,老旧小区停车矛盾成为亟待改善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江苏各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增加了停车位。同时,在居民区周边的街巷设置了夜间停车位和夜间限制停车标志,为居民停车提供便利。
淮安汇丰苑小区利用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将已被居民机动车损坏的绿地和房前屋后零星区域改造为停车泊位。改造后,小区机动车停车位由改造前的不到30个增加到近90个。此外,通过在街道上建设分散地块的公共停车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250多个停车位,公安、城管部门依法在小区周边划定了路内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小区居民停车压力,改善了小区停车环境。
除了淮安,南京还改造了717个老旧小区,增加了1万多个停车位,惠及25万多居民。台州改造50个老旧小区,新增停车位8000多个;南通实施住宅小区“微循环”改造,建成住宅小区100多个,新增停车位2万多个。
盘活各种资源
缓解重点区域停车矛盾
“有了这个接送中心,不仅不堵车,雨雪天气我们接送孩子也更方便了,不用担心孩子上下车的安全问题!”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青龙校区学生家长赵女士感叹道。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青龙校区地下接送中心
赵女士所说的接机中心,是常州创新接机体验,实现高效、有序、安全、舒适接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常州将加快解决“交通难”问题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该市要求学校根据需要分配交通中心,以减少学校周围道路的停车压力。
据统计,地下接送中心项目的实施,为早晚接送学生的社会车辆增加约100个露天停车位。最快的时候,车辆3分钟左右就可以接送离开学校,同时做到人车分流,既方便了学生家长,也大大缓解了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
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目前,江苏省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人防工程综合利用,建设P+R停车场,利用闲置地块,置换窗口单位停车位等,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缓解学校、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停车矛盾。
南通通过限制停车时间和区域,有效隔离不同年级学生家长的车辆,减少“叠加”效应,大大提高通行能力;苏州市利用闲置人防用地,在古城外建设P+R停车场,采用绿色交通换乘方式引导游客进入古城;扬州市利用荷花池开辟地下停车场,通过建设地下人行步道,直达苏北人民医院,缓解医院停车矛盾。
政府单位示范“让位”
社会停车增加“好处”
“现在停车方便多了,停在家附近的机关单位大院还是很安全的。”家住盐城市阳光世纪城南区的葛先生说,小区车位很紧张,晚上8点多回来都要“抢车位”,单位也经常要加班,停车成了他的烦恼。现在,他可以把车停在家附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没有了以前的烦恼。
江苏通过完善制度、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停车资源开放共享,充分挖掘停车资源,全面提高停车位利用效率,达到惠民、便民、利民的社会效果。
盐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开辟了500多个停车位,供市民夜间停车。市中医院将院内200多名职工的停车位全部腾出来,医院租用空地供职工停放。扬州市出台文件,免费开放扬州市政府东院、西院、CPPCC等11个单位内部停车场供游客临时停放车辆,并设置临时摆渡车打通通往热门景点、核心商圈的“最后一公里”;在宿迁,35个政府机关和单位向公众开放了他们的庭院停车位,释放了近6000个停车位。溧阳市通过“开机关大院,敲墙绿化”工作,19个机关单位和部门开起了“篱笆” 允许市民在不同时间共用停车位,共提供2135个停车位。
注入“智慧”元素
“停车指数”有助于长期效果
目前,江苏已出台了《关于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实施的意见》、《江苏省停车便利化工程实施评价办法》、《关于推进江苏省智慧停车电子支付平台应用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文件,并联合开展了《江苏省城市道路停车位设置标准》修订工作,为各地工作提供了指导和监督。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建设了市政智慧停车平台,部分城市还开发建设了停车app、微信官方账号、微信小程序,基本实现了电子支付。
溧阳市已完成和拟开展“机关大院开放”工作的单位分布示意图
此外,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的江苏省停车便利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构建衡量城市停车便利程度的综合指数和动态指数,综合评价各地停车供需平衡情况,引导停车设施与城市协调发展,是建立推进停车便利工程实施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
“‘停车指数’是一个直观、量化的数据指标,用来表达停车设施如何发展,停车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类似于‘经济景气指数’、‘健康指数’或者‘交通拥堵指数’。通过积极构建城市停车工作动态综合指数,可以促进各城市停车供需平衡,实现停车、小汽车、城市的协调发展。”陈浩东说。
据了解,目前“停车指标”已经在泰州和徐州试点。通过试点实践检验,根据“停车指数”评价结果,符合地方城市停车管理现状,指数得分接近居民满意度调查,能够全面反映城市在推进实施“停车便利工程”过程中的主要亮点和不足,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城市停车综合管理工作。
[案例]
扬州
▲扬州政府机关节假日免费开放停车场。
扬州作为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著名旅游城市,具有明显的“城中之景,城中之景”的旅游格局和混合交通特征。此外,还存在停车资源不足、交通方式单一、交通设施普遍缺乏、管理手段薄弱等问题,使得交通拥堵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困扰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
为打造旅游城市名片,服务民生发展,扬州市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和推动政府协调解决旅游出行问题,着力构建与“宜居、宜游、宜业、宜创”扬州城市品牌相匹配的交通服务体系,为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秩序效率、引导绿色出行起到了良好作用。
为实现车辆分流,扬州在主城区周边建设了6个临时换乘中心,引导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景区,并在城区东、西、南、北出入口设置大型临时停车换乘中心,引导外地旅游大巴和私家车到现场各大型临时换乘中心。在临时换乘中心,外地游客凭身份证可免费获得一张公交车票,三天内可无限次乘坐扬州公交集团所有公交车。车票上印有市内主要景点、主要公交线路、商圈、相关网站、服务电话等信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便利。
同时,为盘活政府停车资源,实现假日停车共享,扬州出台《关于更好服务游客、建设旅游友好城市的意见》,要求政府机关在假日期间向游客免费开放停车场。目前,扬州市政府东院、西院、CPPCC等11个单位内部停车场已免费开放,供游客临时停放车辆,并设置临时摆渡车,打通通往热门景点和核心商圈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扬州市还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手段,采集分析实时停车信息、车辆号牌信息、公共交通、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数据,通过高德地图、“易扬州”APP、路面30多个交通引导屏实时发布交通信息,引导游客精准、便捷、顺畅出行,缓解交通拥堵,提高泊位利用效率。(倪文莲)
苏州
▲苏州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
苏州古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街道空间和规模非常适合发展步行和非机动交通。随着苏州经济和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大量的机动化出行需求与有限的道路资源供给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古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针对古城交通发展的特殊要求,苏州积极推进停车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智慧停车格局。同时采取差异化的停车泊位控制策略,在古城周边“拦截”进入古城的机动车,调节古城内的停车需求。
据了解,苏州已建成停车管理平台。目前已完成各市、区停车数据全覆盖,初步具备数据汇总、分析、输出功能。该平台连接了16,815个停车场,拥有超过287万个停车位。平台具有停车出行热力图、大数据分析、信用体系、停车场备案、P+R管理等功能模块。平台的市民服务端——“苏州停车”APP具有资源查询、导航、缴费、P+R换乘、“姑苏八点半”停车共享等功能,着力打造停车出行“一张图”,力求提供全覆盖、数据精准、服务优质的“智慧停车”服务,有效解决市民出行“一人难求”的问题。
2014年起,苏州全面推进古城河周边道路差别化计时收费。2016年,我市利用“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世界银行资助项目,制定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目前,古城河周边892个道路停车泊位实行了差别化计时收费政策,初步改善了城市主次干道停车混乱现象,提高了泊位周转率。
此外,为倡导绿色出行,苏州市已完成24个P+R换乘停车场建设,总泊位容量1万个,对部分停车场进行信息化改造,制定《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P+R停车场管理暂行规定》,2019年启动17个P+R停车换乘优惠。(江明)
[展望]
“停车便利”将继续“进阶”
张海达蔡卫东
●把“停车指标”作为巩固停车管控成效、推动建立停车管控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定期公开发布制度,加快在全省推广应用。
●总结在规划引导、政策调控、设施“短板”、停车管理与服务、智慧停车等方面的有效做法。结合江苏省“停车便利工程”典型案例,加强交流学习,查找自身差距,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工作实效,让人民群众从“停车便利工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深化现代城市停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现代城市管理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停车管理法律法规,强化停车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加快停车立法研究和推进,鼓励和吸引个人和企业资本更多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共同推动停车难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