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我们开始根据公司需求,对现有产品用户群体进行调查和分类。根据统计后台对现有用户数量和功能使用频率的持续监测,对(5人以上企业用户)的行业进行二级记录和分类。之后电话营销和客服的同学会打一个电话回企业,贴上行业标签。
为什么要对用户进行分类?一个产品迟早会商业化。在路上如何降低成本,少走弯路是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现有用户进行分类和标注,统计现有用户的行业占比。线下渠道分销,可以直接选择占比较重行业的客户进行攻关。在线下,用户数量和使用频率也会让产品负责人改变主意。
是否对现有功能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或者改变产品的战略方向,都会和用户所在的行业有很大的关系。而且线上SEO推广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业比例进行优化、丰富和针对性的推广,更加注重注册环内的用户数量。企业用户注册后如何留住?我的想法是让企业用户找到共性。用户注册了产品,可能是朋友推荐的?(工具类APP首选推广方式,最容易获得用户好感和信任)App Store推荐?(掌上助手曾经上过一次“中小企业高效推荐榜”。)用户需要主动搜索关键词,推送广告吗?(三级用户,已经为产品本身付费的注册用户,重点) 这些用户在注册产品后打开界面。这时候就需要把用户分为两个层次。使用过类似产品的用户和第一次使用此类产品的用户。
用过类似产品的用户,他考虑的是产品的使用,更多的是看是否满足功能点的要求。这时候他会忽略消息界面的细节,直接进入产品功能界面进行简单试用(有类似产品使用经验)。
第一次使用这类产品的用户,对产品的背景和细节并不熟悉。这时候,如何把握产品的初次见面语言就至关重要了。简单的“hello world”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添加用户,如何转移管理员等等。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让我们回到共性的话题。用户对2B产品的共性是什么?在我看来,共性就是:作为用户,我的行业是什么?业内的朋友都在用这个产品吗?业内顶尖厂商都在用这个产品吗?这个产品的功能能满足我们企业的需求吗?什么可以解决常见问题?行业解决方案。运营商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行业,建立一套产品解决方案体系,告知用户:有哪些同行业的朋友在使用产品,如何使用,产品是否满足需求,现状是否得到改善。
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产品和自身需求,找到需求的共性。放在哪里?我觉得两个地方比较合适。新企业用户注册登录App界面后,直接推送消息界面供用户选择,直接找到需求适配,快速挖掘用户隐藏的需求。问答界面,新用户登录后,最常接触的是产品客服,最常咨询的产品界面是帮助界面。通过“产品解决方案”部分,用户可以重复注册他们的记忆,并激活产品功能试用的频率。
此外,对于需要单一功能点的注册用户,推送7天产品功能解决方案(启动第三方推送),可以有效激活产品的初期试用,适应注册企业用户的潜在需求。如果7天内还是不能打动注册的企业用户,对于工具型APP来说,这个用户就只能再次依靠人工唤醒了(电话营销和客服专业的学生)。